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思想 > 去圣乃得真孔子 > 试读

去圣乃得真孔子[试读]

自序

这几年,我把太多精力投入了《论语》研究,值得吗?我问我自己。 说实话,我真想早日抽身,离开这个太多争论的话题。因为,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我很忙,也很懒。争论是件很讨厌的事。 古人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王嘉引里谚),"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 查看全部[ 自序 ]

写在前面的话

读《论语》,最好的读法,就是尊重原书。《论语》是什么书,就当什么书读。我把我的读法讲一下,供大家参考。 《论语》是子书,要当子书读 读《论语》,心情很重要,首先一件事,就是放松。《论语》是孔门的谈话记录,有些是老师的话,有些是学生的话。我们读这本书,是听他们聊天,不必一本正经,或激动得直哆嗦。不读就... 查看全部[ 写在前面的话 ]

大家别搞错了对象

先秦子书,是干禄书,里面的政治设计,都是献给统治者。游说君主,战国很时髦。这个风气,和孔子有关。孔子奔走呼号,不懂顺毛捋,尽跟人家拧着来,很多话都白说,没有记下来。记下来的话,主要是说给学生听,盼他们读古书,习古礼,像古代贵族一样,有君子风度,不但改造自己,也改造当时的统治者,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 查看全部[ 大家别搞错了对象 ]

《论语》篇幅长,内容乱,阅读要有耐心

现在闹孔子热,谁都说《论语》重要,但它重要在哪儿?多半是人云亦云,真正读过原书的很少。老实说,这书并不好读,比一般子书难读,没耐心,绝对看不下去。特别是,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长,《老子》、《孙子》、《周易》,全都加起来,也不过这么长;二是乱,书多短章,三五句一段,一段一段往起凑,除《乡党》、《微子》,... 查看全部[ 《论语》篇幅长,内容乱,阅读要有耐心 ]

《论语》是语录体,要打乱了读

我们记录思想,有两个办法,古今中外差不多。一是老师讲了,当时一问一答,记在脑子里,讲给别人听,口耳之学,代代相传,这是"语";二是怕忘了,拿笔记下来,整理润饰之,这是"录"。"语",稍纵即逝,如果不当场记下来,很快就忘了。●1 ●1 如子张... 查看全部[ 《论语》是语录体,要打乱了读 ]

纵读法

是按人物读,按人物的年代读。 《论语》有个突出特点,是人物多,比梁山好汉还多。它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描写生动,比如颜渊和子路,就是一对活宝。老师为什么偏爱颜渊,常骂子路?这种写法,对比很强烈。这书很怪,老师骂学生,学生顶老师,学生跟学生闹别扭,不遮不掩;旁人对老师不礼貌,羞辱老师,让老师下不来台,... 查看全部[ 纵读法 ]

横读法

孔子思想有它内在的系统,但《论语》一书没系统。我们要想从这本没系统的书读出它的系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自己动手,把全书分分类,分析分析它使用的概念,看这些概念有什么关系。比如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十个词,孔子怎么讲,必须查一遍,把所有论述归一堆儿,互相对一对。整理一遍,线索就清楚了。... 查看全部[ 横读法 ]

读不懂的问题,不妨搁一边儿

《论语》中的话,不皆精粹,很多都平淡无奇,不必刻意求深,以为字字珠玑,后面必有深意。特别是有些话,就算很有深意,当时人明白,后人也读不懂。《论语》中的话,很多都是掐头去尾,前言后语不知道,谈话背景不清楚,硬抠是抠不出来的。比如"文革"结束前,毛主席他老人家,最后写下六个字,&qu... 查看全部[ 读不懂的问题,不妨搁一边儿 ]

挑什么书读好

研究《论语》,书很多,但真正重要的书,并不多,我替大家挑一下。西汉古本,有所谓《古论》、《齐论》、《鲁论》,三种都已失传,大家不必深究。后来,这三种本子融合为一种,叫《张侯论》,即今本的前身。大家使用的本子都差不多。现在,读《论语》,大家可以从带白话翻译的通俗本入手,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北京:中... 查看全部[ 挑什么书读好 ]

出土发现很重要

过去,不仅孔子被圣化,孔子的学生也被圣化,谁是二圣人,谁是三圣人,有一套胡说八道。宋儒讲道统,搞三突出,突出曾子,突出子思,突出孟子,就是这类胡说八道。七十子之徒,《论语》里有29人,七十子之后,也有很多人,哪里是这样排座次?出土发现可以证明,孔门的真相不是这样。 研究《论语》,有三个发现最重要。一... 查看全部[ 出土发现很重要 ]

阅读《论语》的大忌

读《论语》,最傻最傻,就是拿它当意识形态。好好一孔子,不当孔子理解,非哆哆嗦嗦当圣人拜,凡有损圣人形象处,必拐弯抹角,美化之,神化之,曲解之。比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阳货》17.25),原文没什么难解之处,但近人吵得不亦乐乎。有人说,孔... 查看全部[ 阅读《论语》的大忌 ]

一走近孔子

本书上篇是人物篇,侧重历史叙述。我们先谈孔子,再谈他的学生,再谈其他人,一个一个,慢慢来。好像看戏,先把剧中人物给大家介绍一下。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打算花四章来介绍,把他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介绍。这是上篇的重点。 研究孔子,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大家可以先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了解一下他的... 查看全部[ 一走近孔子 ]

上曲阜去看看

研究孔子,除了读书,还可旅行。我们不妨到山东曲阜去看一看,像司马迁一样,实地感受一下孔子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 旅行也要备课。出发前,我们不妨读一下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五的《泗水》、《沂水》和《洙水》。孔子讲学于洙泗之间(《礼记·檀弓上》)。洙泗之间有什么古迹,郦道元有较早的记载。 还有一幅... 查看全部[ 上曲阜去看看 ]

走进孔庙

这座建筑有九进院落,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一祠、两堂、两斋宿所、十五碑亭、五十四门坊和两千多块碑。 我们到孔庙游览,重点是看三组建筑。 第一组,是看奎文阁和十五碑亭。 我们从孔庙的棂星门进入,经三重院落,穿大中门,到第四个院子,可见奎文阁和十五碑亭。 奎文阁是藏书楼。奎星主文运。这个名字,是金章宗起... 查看全部[ 走进孔庙 ]

圣迹殿中的壁画

圣迹殿是个石刻壁画殿,用图画表现孔子、孔子的学生,以及他的生平。它的壁画分三种,一种是孔子像,一种是弟子像,一种是《圣迹图》。 (1)孔子像 分半身像和全身像。 半身像,有传顾恺之或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形象比较端庄。这种像,有不少仿刻,除石刻本,还有彩绘本。彩绘本,外间最流行,是孔府收藏的... 查看全部[ 圣迹殿中的壁画 ]

三孔子的"祖国"和"父母之邦"

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这个时期,礼坏乐崩,贵族传统大崩溃,但贵族传统还在。我们研究当时的人物,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出身。研究孔子,我们也不要忘记他的出身,他的"祖国"是宋国,●1 ●1 安土重迁的传统社会,祖籍、出生地和居住地,三者往往统一。但即使古代,人口也有流动。这里的"... 查看全部[ 三孔子的"祖国"和"父母之邦" ]

宋人的特点:死心眼,认老礼儿

孔子是在鲁国长大,但有一段话,据说是他讲的。他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礼记·儒行》)。如果这话可靠,他年轻时,一度回过宋国。 孔子60岁那年,周游列国,途经宋国,险些被宋国的司马桓魋杀害,留下的印象并不好。孔子晚年有个学生,叫司马牛,就是司马桓魋的弟弟... 查看全部[ 宋人的特点:死心眼,认老礼儿 ]

鲁国的颜氏:孔子的妈妈

一个小孩,他是父母双全还是来自单亲家庭,是跟爹长大,还是跟娘长大,很重要。孔子是由妈妈拉扯大。对他来说,妈妈更重要。 关于孔子的出生,有另一种传说,叔梁纥身体好,生育力极强,他和施氏(正室),一口气生了九个闺女,就是没有男孩,好不容易娶个妾,生下个男孩,叫孟皮,还是瘸子(可能是患小儿麻痹症)。孔子他... 查看全部[ 鲁国的颜氏:孔子的妈妈 ]

孔子的出生地

孟子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类似的话也见于《孟子·尽心下》)。柳下惠为士师,三次被贬官,有人劝他离开卫国,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 查看全部[ 孔子的出生地 ]

孔子的居住地

孔子的居住地在曲阜,我很怀疑,曲阜才是他姥姥家。 孔子三岁,他爸爸就死了。孔母年轻守寡,没有名分地位,不久,就带他搬到曲阜去了。 颜徵在,从曲阜城外搬到曲阜城里,投奔谁?我想一定是她娘家的人。颜回贫居陋巷的陋巷,就在这一带。可见这里住着颜家的人。 孔子住的地方,一直叫阙里。阙里是个古地名。这个里名为... 查看全部[ 孔子的居住地 ]

孔门十三贤

孔子,学生太多。但三千弟子,除七十子,全不可考。七十子,也只有一小半可考。司马迁讲的学生,77人,其中只有35人,有年龄,有姓名,有跟孔子学习的经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其他42人,司马迁已说不清,光剩名字。《论语》提到的人更少,只有29人,都在司马迁讲的35人之内,即上一章所讲。照理说,我们... 查看全部[ 孔门十三贤 ]

"四科十哲"

《论语》有段话,非常有名: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11.3)●1 ●1 这段话,现在的各个本子,都没有"子曰"。它们是不是孔子所说,前人有争论。有人说,它和它上面的一章("子曰:'从我于陈、蔡者... 查看全部[ "四科十哲" ]

德行科的四大弟子

"德行"是个人修养,孔子最重这一科。它的主要标志是安贫乐道。人,看上去,呆头呆脑,笨嘴拙舌,但埋头苦干,勤学好问,而且多半是大孝子。 颜渊(颜回)、闵子骞(闵损)、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都是苦出身,为这一科的代表人物。他们四个,冉伯牛最大(比孔子小7岁),闵子骞次之(比孔... 查看全部[ 德行科的四大弟子 ]

言语科的两大弟子

"言语",是口才好,善于主持仪式,处理场面上的事,属于政治才能或外交才能。孔子讨厌"佞",不喜欢能说会道的人,但"言语"是说话的本领。战国时期,诸子游说,全凭一张嘴,笨嘴拙舌怎么行?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劝说统治者,游说的风气,恰好是孔子提倡起... 查看全部[ 言语科的两大弟子 ]

政事科的两大弟子

"政事",是管理才能。冉有(冉求)、季路(仲由,即子路),两人都当过季氏宰。宰是什么?是贵族雇佣的大管家,他们是大臣的臣,古人叫"陪臣"。孔门弟子找工作,主要就是找这种差事。他们当中,有三人当过季氏宰。子路最早最短(前498年),仲弓其次早其次短(前497-前... 查看全部[ 政事科的两大弟子 ]

文学科的两大弟子

"文学",不是今天说的文学,作诗、写小说。文学是对方术而言。方术是古代的自然科学(外加各种占卜和迷信),文学是古代的人文学术(六艺、诸子、诗赋)。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所谓"学文",就是学这种东西。文学,不是口头... 查看全部[ 文学科的两大弟子 ]

孔子死后的七大弟子

孔门十哲,德行科的四人、政事科的两人,这六个人,年龄比较大。颜渊、子路、冉伯牛,都没活过孔子;闵子骞、仲弓和冉有,孔子死后,我们知道,冉有还在,可能忙于季氏家的事,不大听说,其他两位,不清楚。真正留下来,还有点故事,主要是四个人,言语科的宰我、子贡,文学科的子游、子夏。 孔子死后,有七个学生最有名,... 查看全部[ 孔子死后的七大弟子 ]

道统之谬

历代祭孔,配享从祀,有谁没谁,谁站哪儿,很有讲究。就跟"文革"那阵儿,天安门上怎么站,第二天见报,谁在谁不在,哪个上去,哪个下来,很敏感。 清代的孔庙,孔子坐当间,弟子在两边,有所谓"四配十二哲"。"四配"是四个二等圣人:颜回是复圣、曾参是... 查看全部[ 道统之谬 ]

《论语》的文学特点

《论语》这书是语录,选得好,也编得好。好在哪儿?主要是坦荡直率不虚伪。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孔子死后的七大弟子也好,喜怒笑骂,毫不遮掩,寥寥数语,写意传神,让你觉得,生活中的事,本来就该是这么个样子。后人崇圣,再怎么曲里拐弯,美化之,神化之,都遮不住这种优点。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子弟... 查看全部[ 《论语》的文学特点 ]

孔子的读书做官论

"文革"批孔,读书做官论是批判重点之一。孔子主张读书做官,这点并没冤枉他。他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是投入,做官是产出,还是有很强的功利目的。 中国的读书人,读书做官是老传统。《儒林外史》的"儒林",或曰士大夫,英文叫scholarofficials,同... 查看全部[ 孔子的读书做官论 ]

孔子的处世原则

孔子提倡做官,但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他做官,是要劝说当时的统治者,让他们接受他的治国方略,挽救日益衰败的东周世界,不像他的后继者,光是投其所好。 做官,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要看世道。孔子有他的处世之道: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q... 查看全部[ 孔子的处世原则 ]

孔子到过什么地方?

孔子是30岁出名。出名,是因为精通礼。34岁和35岁,他出过两次国,一次到洛阳求学,一次到临淄求职。他在齐国找官做,没找到,只好回到鲁国,教书育人,一窝就是15年。50岁以后,他才出来当官,当了4年,又被排挤。55岁,他离开鲁国,在外漂泊14年,到过七个国家:卫、曹、宋、郑和陈、蔡、叶。这14年,他... 查看全部[ 孔子到过什么地方? ]

孔子登过的山

孔子喜欢山,也喜欢水,每每寄情于山水。他说: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雍也》6.23) 山东半岛多名山,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东镇沂山是五镇之首,都是历代帝王祭拜的名山。孟子曾经说过: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 查看全部[ 孔子登过的山 ]

孔子观过的川

孔子乐水,喜欢在水上钓鱼。 他有一句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这是感叹人生苦短,时光流逝,像河水一样。他还有一句话,是"钓而不纲"(《述而》7.27),即只用渔竿钓鱼,不用大网捞鱼,害怕竭泽而渔,以后没鱼吃。●1 ●1... 查看全部[ 孔子观过的川 ]

孔子居卫

孔子去鲁,第一站是奔卫国。卫国离鲁国很近。鲁、卫都是姬姓,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13.7),祖上是兄弟关系。"卫多君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很多能干的政治家(如蘧伯玉等),也是吸引孔子的地方。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时间最长。即使回到鲁... 查看全部[ 孔子居卫 ]

孔子南下

卫灵公去世,太子蒯聩在晋国的支持下,要返回卫国,和他的儿子卫出公争立,眼看将有大乱。孔子避祸南下,开始寻找新主顾。他这一路,去了六个国家。 (1)曹 孔子离开卫国,先到曹国。曹,在今山东定陶,是古代著名的商业城市,非常繁华。他在曹有什么经历,古书没有任何记载,大概只是路过。 (2)宋 宋是孔子的老家... 查看全部[ 孔子南下 ]

投身政治,常常很苦恼

孔子年轻时,以好学知礼名。他是30岁出名。出名是因知礼,国内、国外都很有名。●1 ●1 司马迁说,孔子30岁(前522年),齐景公、晏婴到鲁国问礼(《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齐景公曾向他请教(《史记·孔子世家》)。《左传》昭公七年:"九月,公至自楚,孟僖... 查看全部[ 投身政治,常常很苦恼 ]

孔子仕齐:无功而返

孔子第一次找官做,是上齐国。齐国是东方大国,与鲁为邻,经常欺负鲁国。鲁国是小国,只能傍大国。不是傍齐国,就是傍晋国。孔子生活的时代,鲁国是夹处于这两大国际势力间,很多动乱都与它们有关。鲁国的政治家,一有麻烦,不是上齐国,就是奔晋国。齐国离鲁国近,对鲁国的影响比晋国大。孔子说过,"齐一变,至... 查看全部[ 孔子仕齐:无功而返 ]

阳货之乱和侯犯之乱

孔子出来当官,是50岁以后。50岁以前,没人请他出来当官,鲁昭公不请,季平子不请,阳货也不请,他很着急。 谁第一个请孔子出来当官?请注意,是阳货。《论语》提到这件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孔子时(待)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查看全部[ 阳货之乱和侯犯之乱 ]

孔子出山,后台是孟懿子

鲁国起用孔子,估计跟孟懿子有关,时间就在侯犯之乱后不久。孟懿子是平定阳货之乱和侯犯之乱的主力。他跟孔子学礼,关系不一般。当时,陪臣结党,主要威胁来自季氏和叔氏两家,孟氏地位不如他们,受到的威胁小一点。孔子出来当官,我估计,就是由孟懿子推荐,季氏、叔氏同意,鲁君也赞同。起用他,是为了平定乱局。 孔子出... 查看全部[ 孔子出山,后台是孟懿子 ]

孔子堕三都

前498年,孔子派仲由当季氏宰,堕三都(拆毁三都的城墙),收其甲兵。孔子想,这可是一举两得:既可打击陪臣,又可削弱三桓。仲由先堕郈,成功,因为那里刚刚平定侯犯之乱,堕郈很有理由。但接下来堕费,就没那么顺利,马上引起公山弗扰和叔孙辄叛乱。他们趁子路堕费,后防空虚,帅师袭鲁。鲁君与三桓退守季氏之宫,躲在... 查看全部[ 孔子堕三都 ]

孔子周游列国:一无所获

前497年,孔子留下冉雍,任季氏宰;留下高柴,任费宰,用以填补上述动乱留下的权力真空,但他本人却不得不离开鲁国,带着仲由、颜回、冉求等人出游。从55岁到68岁,前后14年,他一直流亡在外。 孔子离开鲁国,西行、西南行,到过卫、曹、宋、郑、陈、蔡六国。●1 ●1 《庄子·天运》说,孔子跟老聃讲,&qu... 查看全部[ 孔子周游列国:一无所获 ]

丧家狗的象征意义

孔子在外多年,心情很不好。比如,他在卫国,独自在屋里击磬,铿铿作响,甭提有多烦。这种烦恼,无人会,反而让个背着箩筐打门口过的汉子给听出来了: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quo... 查看全部[ 丧家狗的象征意义 ]

<b>精彩章节连载完毕,欲看全本,请购买本书。</b>

精彩章节连载完毕,欲看全本,请购买本书。... 查看全部[ <b>精彩章节连载完毕,欲看全本,请购买本书。</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