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蓉先生编写《章服之实:从沈从文先生晚年说起》一书已成,希望我写一篇序言。我有些踌躇,甚或是有点惶然。适合作序的应该是徐苹芳先生,他了解情况较多,敦促此书的编写最力,寄望也最殷。不幸苹芳已逝,对亚蓉的邀约,我只好勉为其难。因为这是一段应该记下来并传下去的历史,是中国考古学史中不应缺少的一部分。而我... 查看全部[ 徐秉琨序 ]
去年年末,北京商务印书馆找我为再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写点文字。每逢这时,我总是感慨良多,沈先生百年诞辰时,香港商务印书馆的李祖泽与陈万雄先生就曾找过我,希望离沈先生工作最近的我写写研究古代服饰的沈先生,以作纪念。沈先生的才华与勤勉所创造的文化奇迹真不是我这支笔能准确评说的,只是希望能努力工作,把... 查看全部[ 王亚蓉自序 ]
单纯地谈服装不容易,《舆服志》说得太简单。《舆服志》只能解决一半的问题,就是统治者在某种技术上的事,按照图像是看不出来的。 比如说汉石刻,现在我们一切从比较上看才能知道东汉石刻反映的,确是东汉的。比如梁冠的问题,都是上冲后再下来两收为止,里面有“平巾帻”,没有第二个冠。这个大家都不太注意,有的都写... 查看全部[ 单纯地谈服装不容易 ]
特别是帽子的问题,做些探索,很有趣的一些探索,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帷帽的问题。过去一直以为是幂,记载相传以为是白狄,或者是东胡,胡人像。这是笼统而言,一直到现在为止。到北齐北周,没有发现全身障蔽的这种,发现的并不障蔽眼睛,像戴孝一样,像观音都戴这么个东西,仅在俑上,在敦煌画上都没发现。 帷帽正式发现... 查看全部[ 又需要我们从文物上来提问题了 ]
我记得是1964 年的夏天,大热的天气!每天做几个说明书,就这个题目做说明,不要求太多,要求太多我也做不到,从材料出发来排队,按照次序来。你比如说商朝,有多少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因为历来我们知道一个问题,从《舆服志》来说,历代的《舆服志》按说是最多的。中国这三千多年,二十五史中间,每一部史都有《... 查看全部[ 这就是我这几十年的工作 ]
1953年,朝鲜停战了。我呐,因为停战,就请假想到北京来看看,收集一些资料,也许对文工团有用途。得到允许以后,我就到北京来。路上跟沈阳第一军医大学的几个学生在一起,结伴同行来到北京,住在一个小客店里,是军委政治部替我们安排的。我们先看了天坛,就把我迷住了。那是我第一次到北京。这个古老的北京那个时候跟... 查看全部[ 耐心讲解 ]
在这期间,我们每天中午就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原来的太庙,去吃一个面包,吃一只香蕉,算是中饭。吃完了饭说说话,问问朝鲜的战争情况和巴金到朝鲜的情况。巴金到朝鲜就在我们军里去体验生活的,梅兰芳我也都遇到了。问问这些情况,并且带我到他家里去吃饭,好像是吃面条。那个时候看到先生的夫人,那么年轻,就像二十几... 查看全部[ 恭敬道别 ]
沈先生告诉我,他说做人要规矩,写小说要调皮,不调皮怎么能写成小说呢?说得把我心里一个从1953年到1979 年这么长过程的谜解开了。我跟沈先生就是有这么一点关系,受他的影响。此后每年我出差只要到北京,都去探望他,看他在做什么工作。他给我讲解一些重要展览,带我去听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在政协礼堂里听的,... 查看全部[ 聆听天书 ]
1975 年夏的一天,沈先生又带我到历史博物馆,在二楼美工组那走廊似的工作室,看见一个人正在画诸葛亮像,先生过来他没有言声,先生就说:“不要照这刻本上摹,这巾不大对。你是代表国家博物馆在画,要研究一下当时‘纶巾’的式样……”不料,那人说:“你不要在这指指点点,你那套行不通了!”那人背靠旧沙发,翘着二... 查看全部[ 抹不去心头的阴影 ]
沈先生“文革”遭遇七八次抄家,住房被历史博物馆没收,分给了一个工人住。北京东城东堂子胡同原住处保留一间小屋,成了沈先生的工作室和宿舍。沈夫人从五七干校回来无处安身,由作家协会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相邻的小羊宜宾胡同(原小羊尾巴胡同)找了一间小东房(不足十平方米),拥挤不堪,住着沈夫人和两位小孙女(大儿子沈... 查看全部[ 任何困苦磨难都有如过客 ]
社科院在北京西郊友谊宾馆给沈先生租了两套公寓房,使多难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名由“古代服饰图录”变更)得到一个安定的最后整理完成的处所。我和王㐨先生是1975 年以后才介入这项工作的。1963 年12月周总理建议编纂,并最终落实到以沈先生牵头的历史博物馆编写组后,沈先生讲,在书未成稿之前,有次宴... 查看全部[ 先生一生走的这条路着实不易 ]
“要耐烦!认真!”“一切不孤立,凡事有联系。”“为人民服务!古为今用。”这就是一开始直到最后,沈先生教诲我们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本着这种原则,先生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领域贡献非凡。凭着对古代文献和杂书笔记的功底,凭着曾过目的几十万件丝绸、玉器、雕琢之骨、角、牙器……的排列比较,沈先生在20世纪50年... 查看全部[ 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领域贡献非凡 ]
1966 年发现了满城汉墓,是军队想建战备储油库开山时发现的,考古所派队清理中山王刘胜这个墓,墓里出了金缕玉衣。这个刘胜是中山靖王,汉武帝的兄弟。当年考古所的发掘工作可以说在全国来讲,科学性比较强,揭取东西现场特别注意层次的完整和关系的连结,尽量保持古代原来的面貌。所以别人取回来的金缕玉衣由我来把它... 查看全部[ 满城汉墓金缕玉衣 ]
1972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了西汉古墓,就是出女尸——大众所说马王堆老太太那个墓。当地要求中央派人去,当时(“文革”中)许多考古学家都在湖北五七干校,没有回来。这是我得到的一个幸运的机会,因为我正留北京做阿尔巴尼亚羊皮书的工作,就被国家文物局和考古所派到长沙去了。当时一共去了两个人,就是我和我的搭... 查看全部[ 挖掘马王堆汉墓 ]
1982 年初,参与湖北省江陵发掘马山一号楚墓发掘工作。楚墓是在当地砖瓦厂取生产用土时偶然发现的。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此墓时,打开椁板,发现有完整的绢制棺罩。当时战国时代丝织品,只是湖北、湖南有些零星绢织物、锦织物残片、针织物、编织物……数量有限。那时人们对战国丝织品的认识只是小花回的几何纹锦,有零零... 查看全部[ 马山一号楚墓工作趣事几件 ]
王亚蓉按:我与文学无缘,不了解沈从文先生几十年在中国文坛上经历的风风雨雨,只感觉先生的过去和现在是有连贯性的,有其共同的地方。他真诚地爱着他的国家和人民,一直默默地认认真真地耕耘。到了晚年,他老人家更期盼能安安静静地做好几件事,好好完成分内的工作。但事事总不那么如愿。纷纷扰扰,伴随着先生走完一生。 ... 查看全部[ 二、追随沈从文先生文物研究大事记 ]
两位先生相继离世之后,我也步入了工作与病弱相交替的生活中。2002 年,我最终在李祖泽、陈万雄二位先生的督促下整理了沈先生晚年的一些讲话,自以为再也不用浅陋地谈到先生。 今年初,香港商务印书馆的另一位前总编辑张倩仪女士比李、陈二位先生更加执着地在我家中陪我近一个月,要求我将沈先生所开创的服饰文化研... 查看全部[ 王亚蓉后记 ]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工艺技术、风俗习惯、等级秩序、文物制度等诸多因素化成了历史的针与线,编织出了灿烂光辉、丰富多样的中国服饰文化。大量有关古代服饰的文献记载与文物实存被保存至今,形成了一份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 查看全部[ 出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