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近代史 > 告别皇帝的中国 > 试读

告别皇帝的中国[试读]

序一:告别皇帝的中国

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 文化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 经济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 政治从神权统治到君权统治(专制)到民权统治(民主)。 世界各国都在这同一条历史跑道上竞走,中国不是例外。 审视中国在这条跑道上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 查看全部[ 序一:告别皇帝的中国 ]

序二: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7月间,马国川先生来一传真,希望我为他新近完成的《告别皇帝的中国》写一序言。 马国川是《财经》杂志主笔,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曾出版《大碰撞:2004—2006的中国改革纪事》、《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等书,脍炙人口,广受好评。马国川有媒体的专业修养,对时代性的课题有敏锐的触悟与捕捉。20... 查看全部[ 序二: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

序三:“辛亥百年”之我见

今年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北京《财经》杂志的马国川记者为了进行一次非同寻常的纪念活动,不辞辛劳,采访了大陆、台湾和海外的十二位著名学者。大陆的是周有光、章开沅、李泽厚、袁伟时、杨天石、朱维铮、萧功秦、雷颐和高全喜;台湾的是许倬云;海外的是余英时和刘香成。这些学者大都是对辛亥革命进行过长期而深入研究并... 查看全部[ 序三:“辛亥百年”之我见 ]

采访手记

“谈到辛亥革命,我希望先了解它的前奏”,朱维铮先生对我说,“我重读近代史,就是希望了解,从明朝晚期一直到‘五四运动’,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希望把历史弄清楚。” 这是2010年夏天的一个午后,窗外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坐在朱先生的办公室里,听他讲述自己的治学历程。 今年七十五岁的朱维铮先生是无锡... 查看全部[ 采访手记 ]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闭关自守吗?

马国川: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了,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您认为从辛亥到现在的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进程里有哪些教训? 朱维铮:谈历史教训,首先要弄清楚历史的真相。如果不搞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以论代史”,是不可取的。 马国川: 因为将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在研究上就出现对历史的割... 查看全部[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闭关自守吗? ]

“如果不肯自己改革,别人就要起来颠覆你”

马国川: 尽管鸦片战争前中国并非闭关锁国,但是中国改革确实是因为受到了西方的刺激或者启发。例如,康有为的改革思想就明显受到了外来的影响。 朱维铮:严格说来,第一个提出改革主张的不是康有为,改革思潮可以一直追溯到十九世纪。在十九世纪初期,包世臣就提倡整个官僚体制要改变。特别是1815至1816年龚... 查看全部[ “如果不肯自己改革,别人就要起来颠覆你” ]

采访手记

每一个历史学家都关注现实,雷颐先生对现实的关怀尤其强烈。这并不奇怪,因为除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他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包括当代中国史。 他在《经济观察报》上长期开专栏,我每期必读。尤其是那些讲述近代史的随笔文章,读着读着,我总觉得似乎就是在讲述当下的中国。我曾经和他开玩笑说,您是不是在... 查看全部[ 采访手记 ]

“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弄垮”

马国川: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前后组织了十一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最惨烈的是1911年4月发动的黄花岗起义,也没有成功。革命党纷纷流亡海外,孙中山也远赴美国,革命处于低潮。可是,仅仅半年后,在孙中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处于华中腹地的武昌竟然成功起义,而且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这场革命看起来为什么如此偶然... 查看全部[ “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弄垮” ]

制度优,则国家强

马国川:为什么清政府的改革不成功,也就是说,为什么执政者的改革没有符合当时的社会心理预期? 雷颐:这要从更早一点开始说起。戊戌维新本来是一个好机会,可是被满清镇压了。慈禧全面开倒车,鼓动义和团“灭洋辅清”,招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仓皇出逃。她杀掉了一百多名大臣,只求自己不被追究责任。到这时,... 查看全部[ 制度优,则国家强 ]

采访手记

2008年在采访李银河女士时,听她谈起过许倬云先生。 1982年李银河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两年后在人民大学工作的王小波也来到匹兹堡大学学习。“许倬云是我和王小波的导师,当时许先生是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和历史系的跨系教授”,李银河回忆说,“许先生一口国语讲得特别好,他的国学好得不得了,学问做得特别棒... 查看全部[ 采访手记 ]

“中国的选择余地并不多”

马国川:有学者说,清末形成了“改革和革命赛跑”的局面:一方面革命党人鼓动革命,一方面清王朝实行废科举、改官制、设谘议局等改革措施,史称“晚清新政”。那么,为什么改革跑不过革命呢? 许倬云:“晚清新政”并不意味着慈禧太后真的要搞改革,而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而为之。慈禧是一个有手腕有权谋的女人... 查看全部[ “中国的选择余地并不多” ]

孙中山思想的两派继承者

马国川:诚如先生所说,孙中山的革命动员很辛苦,也一直效果不大,为什么后来革命力量在广东开始壮大起来了呢? 许倬云:等到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孙中山就往广东走,一些人也跟着往广东走,虽然广东是一个小小地方,没有多少力量,但是真正是全国希望之所寄。孙中山在广东局促一隅,却终于得到了两个意外帮助。 第... 查看全部[ 孙中山思想的两派继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