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 试读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试读]

孙中山接纳中共的初衷

孙中山与国共合作众所周知,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开始于孙中山的容共政策。表面上,孙中山的容共政策,来自于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但实际上,将共产党人引入国民党,并授予重要职务的,到底是孙中山。因此,从孙中山如何制定并施行其容共政策,了解孙中山在与中共合作过程中的态度、作用及其认识变化,理应是了解国民党与... 查看全部[ 孙中山接纳中共的初衷 ]

"马林路线"的失败

孙中山的目标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想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努力创造一个比西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公平一些的改良社会。他与共产党人的相同点,主要在于他们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敌人和决心用激烈革命的方式取得政权的观念是相同的;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孙中山没有特定的依靠对象,因此也不存在固定的敌人,一切取决于... 查看全部[ "马林路线"的失败 ]

孙中山的希望与两难

马林在1923年7月下旬离开中国。步其后尘,莫斯科很快派来了另一位"马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莫斯科给这位名叫鲍罗廷(MMBorodin)的新代表的指令当中所提出的要求,与马林路线几乎毫无区别。 这份由中央书记斯大林(JStalin)签署的指令当中写道:"鲍罗... 查看全部[ 孙中山的希望与两难 ]

国共两党的困惑与尴尬

孙中山对中共态度两难,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同样也陷入两难的境地中。 1924年1月下旬,中国国民党召开了它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形式和规程都仿照俄共(布)。事先起草大会宣言和党章,组织宣言、党章、组织宣传、党务等议案审查委员会,成立大会主席团,最后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并从... 查看全部[ 国共两党的困惑与尴尬 ]

孙中山与弹劾共党案

知道孙中山内心的信念与愿望,就不难了解他在面对愈演愈烈的国共两党纠纷时为何会采取调和的立场了。事实上,无论是鲍罗廷,还是陈独秀,也越来越清楚地注意到孙中山其实并非他们所认为的那种"左派"。随着各地国共两党之间的组织人事纠纷越来越多,特别是5月31日苏联外交全权代表加拉罕不顾国民党... 查看全部[ 孙中山与弹劾共党案 ]

孙中山的去世及影响

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对共产党的伤害,毕竟只是形式上的,因此,中共中央的不满很快就告一段落了。但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国民党的批评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因弹劾案导致感情恶化而开始变得更尖锐了。在共产党人看来,尽管召开了国民党一大,决定了一些激进的政策,事实上孙中山的主要精力依旧是用在军事和政治方面,一切还是以武力... 查看全部[ 孙中山的去世及影响 ]

限共主张提出的背景

1926年"三二"事件的直接后果,是国民党召开了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著名的"整理党务案",开始严格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与权力。但是,"三二"事件,及"整理党务案",一年后是否注定要发生"四一二"... 查看全部[ 限共主张提出的背景 ]

继续两党"合作"的尝试

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目的是限制共产党的发展,确保自己的和国民党的政治生命与前途,而不是想要马上和共产党分手。一直在做军校校长并且带兵打仗的蒋,比较两年前和两年来的经历,比较国共两党军官、教员和学生的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他的感受同孙中山、戴季陶等人一样,深知共产党青年"最能奋斗"... 查看全部[ 继续两党"合作"的尝试 ]

迎汪、拒汪之较量

共产党人在"三二"之后对蒋介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事变初起,上海中央马上判断这是广州以孙文主义学会为中心的国民党右派的阴谋,"惹起了蒋介石之疑惧"。在得知苏联布勃诺夫使团的判断和处理意见有关以联共(布)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为团长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团... 查看全部[ 迎汪、拒汪之较量 ]

"扶助农工"问题上的分歧

蒋介石对工农运动的态度,无疑是导致他与共产党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伐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广东的工人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虽然出现回潮的现象,但北伐军北上所过之境,包括蒋介石指挥的部队所过之江西、福建等省,工农运动仍旧取得了相当的发展。这种情况至少说明,蒋介石对工农运动的态度其实颇... 查看全部[ "扶助农工"问题上的分歧 ]

权力斗争的全面发酵

不过,坦率地说,蒋介石与共产党人的冲突,更多的还并不是表现在对工农运动的不同态度上面。至少在蒋介石的各种言辞记录当中,其责难共产党人的原因,主要还是怀疑共产党人暗中挑动民众,制造倒蒋风潮。他显然不了解,中共中央这时其实曾一再叮嘱各地党部,要设法维系与蒋的关系,包括迎汪,也"必以蒋同意或前敌... 查看全部[ 权力斗争的全面发酵 ]

"四一二":血腥的开端

蒋介石决心与共产党人翻脸,当始于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3月3日,即蒋在南昌召集中央政治会议,意外发现谭延闿、何香凝、陈公博等均已动摇,决心去武汉参加二届三中全会,即同意将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之际,蒋内心就已经充满了恐惧与恼怒。表面上,他只能表示同意多数人的意见,背后却忿忿然曰:"见人... 查看全部[ "四一二":血腥的开端 ]

国民党左派的初次结合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共产党,其次就是国民党左派。这也正是为什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的公开通缉"共产党首要"197人的名单中,竟会赫然列出当时在武汉的著名国民党领导人徐谦、陈其瑗、詹大悲、邓演达、顾孟余、张曙时一干人等。《国民政府通缉共产党... 查看全部[ 国民党左派的初次结合 ]

武汉国民党政策的左倾

作为国民党"左派"的大本营,武汉方面这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民众运动,特别是对中共领导下的工农运动,采取了相当开放的态度。 1926年10月10日武汉占领后,中共随即宣告组成湖北全省总工会,进而推动各级工会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出来。受国共两党宣布的工农政策影响,武汉地区要求提高工资、... 查看全部[ 武汉国民党政策的左倾 ]

工农运动与军队的反动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工农运动已不复占据绝对优势,各地都先后出现激烈反抗工农运动的情况。1927年2~3月间,仅据报载,在湖北一地,就先后有汉阳、阳新、监利、新堤、麻城、汉川、夏口、钟祥、黄冈、天门先后发生了捣毁国民党党部和农协,残杀国民党员和农协会员的严重事件。在武汉,工会的势力虽然依旧占据着... 查看全部[ 工农运动与军队的反动 ]

国民党的右倾与中共内部分歧

马日事变,是湖南军队与农民运动矛盾冲突激化的结果。湖南的军队基本上还是旧军队的那一套。士兵是就地招募、抽丁或雇佣来的,大多数人当兵就是为了找一个吃饭的地方,并勉强养家口。因此,士兵们发了饷,多半都是把钱寄回家去,供养家中老小。而军官们,尤其是团长以上的军官,则都是军官学校毕业,或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 查看全部[ 国民党的右倾与中共内部分歧 ]

从和平分共到武力清党

用提供金钱和武器的方式来笼络住国民党人的做法,几乎马上就被证实是毫无作用的。6月21日,武汉方面寄予最大希望的盟友,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与武汉最大的敌人蒋介石等人在徐州举行会谈。冯玉祥及其国民军自1925年以来一直得到苏联的大力援助。从经费到武器、到顾问,苏联政府援助冯的力度甚至在某些方面都超过... 查看全部[ 从和平分共到武力清党 ]

"白色恐怖"和中共城市组织的瓦解

国民党的"清党",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消灭共产党的目的。随着共产党人开始举起武装暴动的旗帜,国民党就不得不在各地疲于应付。因此,"清党"运动很快也就转变成持续的镇压行动。这种镇压,从最初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实行所谓"白色恐怖",到逐渐转入偏远乡村... 查看全部[ "白色恐怖"和中共城市组织的瓦解 ]

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与受挫

与城市里面国共两党较量明显不同的是,国民党在农村地区对付共产党,就远不是那么顺利了。共产党人在城市中难以立足和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城市的区域过于狭小,毫无回旋余地。要想应付国民党的镇压,他们只能从事秘密工作,甚至是单线联系。不仅无法真正让绝大多数民众理解自己的主张和政策,又不能给城市居民带来任... 查看全部[ 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与受挫 ]

蒋介石策略的调整与成功

1931年是中共在红军和苏区及其政权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年头。经过三次反"围剿"战争之后,仅江西中央苏区就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近5万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农村根据地。大陆一般史书认为,至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获胜后,江西中央苏区... 查看全部[ 蒋介石策略的调整与成功 ]

红军长征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1934年10月3日,刚刚向国民党投降的前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属军委总参谋部第五局局长兼军委动员武装部部长杨岳彬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情报,南昌行营当即报送这时正在北平的蒋介石。杨说明:中共中央军委面对不利的军事形势,早做好了三种应变的准备,其一是集结全部力量在瑞金、石城之间或在瑞汀附近与国民党军... 查看全部[ 红军长征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国民党夺取东北的四平、长春之后,国共之间在关内开打成为必然。内战爆发初期,国民党军事上进展顺利,蒋介石、陈诚等颇有些志得意满的样子。不料,战争进行了半年左右时间,战场形势就开始发生逆转。蒋介石占领延安的行动并没有能够为国民党人挽回损兵折将的面子。恰恰相反,进入1947年春天之后,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边... 查看全部[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

从戡乱动员到总体战

1947年1月7日,马歇尔结束他在中国的使命,返回美国。蒋介石因此再无约束。他这时亲下手令,称:"我国军剿匪工作至此已达九仞一篑之时,只要我将领在今后一年期内,淬励精诚,奋发努力,彻底消灭万恶之奸匪,扫除革命之最后障碍,则滔天大祸敉平于一旦,三民主义实现于全国。"转见总政治部编《... 查看全部[ 从戡乱动员到总体战 ]

变局来临前的混乱

国民党既然公开通缉毛泽东,向共产党宣战,1947年10月,中共中央也毫不犹豫公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且指挥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华东、西北、东北和晋察冀几大战场相继发起攻势。 在反复抱怨各级指挥官平庸无能之后,蒋介石不得不于6月25日起接手国防部的军事指挥权,彻底... 查看全部[ 变局来临前的混乱 ]

军事瓦解的种种原因

还在1947年夏天,国内外舆论就已经纷纷怀疑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能不能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了。美国的公众舆论早就在提醒政府:"必须考虑中国现政府行将崩溃及在位已久之蒋主席即将失其领袖地位之可能性",因为"国民政府着手改革,及国军征服共军",希望渺茫。《美英... 查看全部[ 军事瓦解的种种原因 ]

桂系和共倒蒋密谋

国民党嫡系与非嫡系之间酝酿已久的冲突,终于随着蒋介石军队的主力依次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消耗殆尽,而公开爆发了。在这一阶段国共内战中几乎毫发无损的桂系势力,显示出了觊觎中央政权的强烈野心。当然,蒋系、桂系,都懂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李宗仁、白崇禧借力打力,假和平谈... 查看全部[ 桂系和共倒蒋密谋 ]

李、白发动和平攻势

李宗仁刚一当上代总统,就雄心勃勃地试图兑现自己实现国内和平的诺言。1月22日,上台伊始,李就发表文告称:"只要和平能早日实现,国家能早日步入和平建设之坦途,宗仁个人进退绝不计及"。"中共方面所提八条件,政府愿即开始商谈。兹已派定代表,俟得中共方面答复,和谈即可进行。&q... 查看全部[ 李、白发动和平攻势 ]

四老达成和平使命

4日清晨,"南京人民代表团"的代表吴裕後拨通北平电讯局的电话,电话很快就转接到叶剑英那里。叶很痛快地表示同意代表团飞来北平,只是规定:(1)6日下午2时由青岛起飞;(2)各代表名单、籍贯、经历、现任职务,必须先送中共方面,取得同意;(3)新闻记者不许同来。吴对此一一承诺,并当场将... 查看全部[ 四老达成和平使命 ]

国共谈判南辕北辙

2月中旬,名曰下野的蒋介石得到汤恩伯的密报,一个电话就撤了公开主和且密谋和共的浙江省主席陈仪的职,然后又秘密将其从上海逮捕,押往浙江衢州看管。这件事让李宗仁坐卧不安,不得不把他原来的警卫团调进南京保驾。想不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月5日,受桂系影响的南京《救国日报》发表题为《蒋公不出国则救国无望》... 查看全部[ 国共谈判南辕北辙 ]

中共条件遭到拒绝

张治中等人这时对和谈前景的估计无疑过于乐观。代表团出发前夕,蒋经国就已经放出话来,断言此次和谈绝不可能成功,因为中共并无诚意。将来做和平梦的人,到死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死的。捷克斯洛伐克外长自杀,就是他们将来的榜样。即令将来联合政府能够成立,国民党人也会成立第二个政府与之对抗。他们在军事上将以闽、... 查看全部[ 中共条件遭到拒绝 ]

国共斗争大局底定

还在李宗仁、何应钦等待自己的谈判代表送来中共中央的和平协定之际,南京国防部就已经按照蒋介石的要求,秘密拟定"国军今后作战计划",报蒋批准。计划以"确保广州与重庆两大陪都"为目的,准备"首先沿浙赣路与湘桂路及其以南地区准备第二抵抗地带,并建立及巩固沿海... 查看全部[ 国共斗争大局底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