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张学良口述历史 > 试读

张学良口述历史[试读]

是非永无定论

像张少帅这样罗曼蒂克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当他还在关押期间,不能自由行动之时,像在下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来也没有梦想过和他去拉上关系,或是来替他写本传记,就连访问他一下,笔者也从未作此梦想。可是天下事,有时就出乎意外,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少帅在其垂暮之年——他已九十,我也已七十高龄——他竟然躬自下访,和不才... 查看全部[ 是非永无定论 ]

张公有意下访

在我个人来说,作个历史的执笔人,在经过三四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教与学,我自觉对张少帅的故事,已有个粗浅的认识。在退休之后,正有心预备对这段中国历史,考虑如何下笔之时,真是无巧不成书,少帅这时也正在托人找我。首先他委托他的晚辈和助手王一方君来找我。一方不认识我,但是一方有个同学好友郭冠英,则是我在纽约认... 查看全部[ 张公有意下访 ]

初晤九十岁的少帅

紧急飞回台北之后,绍唐把我送到来来饭店,便径自回去了,我则按指定时间,乘电梯上到指定的层次,当我步出电梯时,便有一位身穿便衣,却又不像是饭店雇员的中年人阻止了我,说“本楼今天不开放”。我看一看手中的纸条,说:我是应约而来的嘛。 “谁约你的?”他问。 “一位张先生。” “您贵姓?”他又问。姓唐,我说。... 查看全部[ 初晤九十岁的少帅 ]

张学良要做李宗仁

初次见到张氏这样的历史人物,我倒有点矜持呢。谁知张公对我则像个数十年的老友,久别重逢一样,不拘形迹地高谈阔论起来。使我也为之全部放松,跟他有说有笑。 我们谈了些题外之言后,张公便言归正传地告诉我说,他之所以特地约我来相会,是他曾看过我的两部书,十分欣赏。一部是《李宗仁回忆录》,他说那部书写得好,好在... 查看全部[ 张学良要做李宗仁 ]

“主观意志”Vs.“客观规律”

他这番话说得我大为惊奇和感动。因为这正是我采用我自己的历史哲学所写的书,我认为一部中国现代史,便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转型史”——那也就是,从千年不变的“传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1842年)忽然开始“十年一变”,渐次变成个“现代中国”来。就说西南地区罢,从陆荣廷变到李宗仁,前者便是个旧式的军阀,后者... 查看全部[ “主观意志”Vs.“客观规律” ]

拿笔杆和拿枪杆的区别

 他又强调,他目前也想写一部中英两文的《张学良回忆录》,承他的高看,我就是他最理想的执笔人了。画龙点睛,真使我受宠若惊。刘绍唐原先也就猜出张公找我的目的,并一再“预约”,由他的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文本。张公虽然说得很诚恳,也很轻松。但他这一要求,对我却引起了极大的心理震撼。老实说《李宗仁回忆录》这... 查看全部[ 拿笔杆和拿枪杆的区别 ]

完善计划为成功之母

但是在张少帅见面的第一天,我不能说这些话。说出来他也不会相信的。我只反复地解释,工程如何之大,困难如何之多。我自己年纪也大了,负担不了如此的重任。但是我旋即发现,此话也不能多说,说多了,可能引起他不必要的多心。因而我只侧重在工作方面,这种大工程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它需要在中国或美国寻觅一个第一流大学作... 查看全部[ 完善计划为成功之母 ]

陈立夫、孔祥熙、张发奎

其中尤其是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称的陈立夫先生,他在50年代,被台湾当权派放逐到美洲来,开鸡场作难民,心怀不平。他要把他盛时的功业,和败后的辛酸史,全部吐露出来,不吐不快。陈氏因而应约在哥大口述历史学部,盘桓了好几年,说尽了他的一党一派之言,真是十分精彩,但是最后还是一张白纸。 陈曾到哥大亲自来吵闹... 查看全部[ 陈立夫、孔祥熙、张发奎 ]

明升暗降的政治艺术

笔者不惮烦而写的这段小掌故,主旨只是在解释搞口述历史的困难。它不是像张学良这样的历史人物所想象的,“我讲你写”就成了。其实它的实际工作,比起一般的写作,更为艰苦。何也?因为一般史书的写作,只是根据各种史料,按图索骥,写其“书”而已矣。搞口述历史就要多一层工作了,它在一般史学的著述程序之外,还要加上当... 查看全部[ 明升暗降的政治艺术 ]

一辈子没个上司

当我把这些小故事向张少帅,以谈笑方式,简略地说给他听之后,我发现他半信半疑地当成“耳边风”,他还是滔滔不绝地说他那一套。我对他这司令官的态度不以为异,因为我有为李宗仁工作的经验,把个一级上将,训练成博士班研究生,你得有超人的耐性。我和李宗仁将军工作,是有充分的经验的。只是我第一天就发现,张学良比李宗... 查看全部[ 一辈子没个上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