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战斗力 军事体制 清国的战争机构以皇帝为最高统帅,由朝廷的军机处、兵部、总理衙门组成。国家发生动乱或遭到外来侵略时,皇帝命令各省总督率将帅前往征讨作战。1894年清日战争爆发数月后的11月2日,朝廷新设“督办军务处”全权指挥对日作战,职能相当于日本的“战时大本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 查看全部[ 1.2 清日军力 ]
近代清国军队 清朝建国以来,皇帝作为最高统帅君临国家的武装力量。清国早期的军队体系是八旗制,八旗军的兵力总数20万,最初,士兵成分主要由满族旗人构成,后来不断扩充,分为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三支。清军入关后,组建了以汉人为中心的绿营军,总兵力达50万人。在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的军队编制... 查看全部[ 2.1 近代军备 ]
清军后勤体系 后勤体制 鸦片战争后,清国朝廷开始关注军队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近代军事科学理念,难以撼动二百年的陈腐观念,军队后勤体制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初级阶段。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军主力湘、淮两军的后勤体制开始有些改革,专设有饷械粮台的部门。粮台内设有文案所、内银钱所、外银... 查看全部[ 2.2 兵站体系 ]
清国的情报事情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在《用间篇》里最早提出了“间谍”的概念。并将间谍分为“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类型,强调间谍活动须任用极为睿智的亲信;采用极端秘密手段;执行最机密任务的原则。间谍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的成就推动了... 查看全部[ 2.3 情报战争 ]
“长崎事件”是发生在清国海军北洋水师和日本长崎市民之间的一个冲突事件。事件悄然过去了百年被人遗忘,现代日本人几乎不知晓这一事件的历史情节,现代中国人也不很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然而长崎事件在清日关系史上如同一根导火线,对清日间军备竞赛的升级和两国战争的爆发产生重要影响。长崎事件后日本人的清国观发生急剧... 查看全部[ 3.1 长崎事件 ]
击沉高升号 1894年7月25日,清日两国军舰在丰岛海域遭遇,双方间的海战拉开了清日战争的序幕。交战中清舰广乙号负伤脱离战场搁浅自爆,操江号不战而降,济远号战中脱逃,三艘清国军舰完全放弃了护卫送兵船的职责。混战中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英籍商船高升号,自视为英国籍船,孤傲地通过战斗海域。日舰浪速号观察到... 查看全部[ 3.2 高升号事件 ]
旅顺事件目击者 日本陆军 进攻旅顺的大山严第二军是虐杀事件的罪魁祸首,但不是整个第二军所为。花园口登陆作战的第二军下辖两个师团、一个混成旅团及其他附属作战编制。第一师团是进攻旅顺的主力,候补梯队第二师团因旅顺清军防线一日之内便告崩溃,未投入作战。第一师团师团长中将山地元治下属两个旅团,第一步... 查看全部[ 3.3 旅顺虐杀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