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哲学 > 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 > 试读

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试读]

中文版序

这是一部最近出版的较新的西方哲学史。本书全名为《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的哲学史》。我国读者过去所习见的西方哲学史一般都是从古希腊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家讲起,下迄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书作者为当代学人,内容则下迄20世纪末叶。本书的规格仍然是以历来各个哲学家为主,而于各个流派的传承、传播及其影响则涉... 查看全部[ 中文版序 ]

第八版译者序

美国学者斯通普夫和菲泽两位教授所著《西方哲学史》自2003年第七版出版后,最近经过修订的第八版面世了,仅此便足以说明这本书在国外英语世界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作者不断修正和补充自己的思想的"日新"精神。我曾在2005年出版的该书第七版中译本序中预言:"可以预料,只要作者健在... 查看全部[ 第八版译者序 ]

第七版译者序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的这本《西方哲学史》,作为西方哲学史的大学本科教材,目前在英语世界非常流行,已印行到第七版。中译本根据第七版,并参照当代哲学的发展,比前面几版有所增补。按照这种写法,可以预料,只要作者健在,隔几年就会有一部新的哲学史问世。史家的思想紧... 查看全部[ 第七版译者序 ]

前 言

哲学之历史,浑如一部史诗演义。有先祖历尽艰辛,开宗立统,泽被后世,令人仰止;有后人标新立异,构怨于同宗,甚或触怒政教当局。家族间世代苦苦相争,然鹿死谁手,时常难见分晓。世易时移,此一部家史亦渐令人生后胜于前之感:不合时宜之道淡出视野,创新求异之说取而代之--然每每不过昙花一现而已。是故有大哲尝云,哲... 查看全部[ 前 言 ]

苏格拉底的前辈

人类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千百万年。当然,我们不能知道最早的人们的所有经历和思想。然而,我们还是有理由设想,那时的人们就像现在一样被一种想要解释世界的欲望所驱使。或许我们最早的先人们思考过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在动物中是否是独一无二的,在包围着他们的大地之外是否还有一个世界。他们或许也曾经想知道,对... 查看全部[ 苏格拉底的前辈 ]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泰勒斯

泰勒斯 对于米利都的泰勒斯我们知道的并不多,而我们所知道的那些还不如说是一些逸闻。泰勒斯没有留下任何作品。所有现在能够获得的,都是后来那些记录他一生值得记录的事件的作者的一些零星报道。他是希腊国王克洛索斯和执政官梭伦的同代人,他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在公元前624年到公元前546年之间。在对波斯的战争中,... 查看全部[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泰勒斯 ]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是比泰勒斯年轻一些的同代人,也是泰勒斯的学生。他同意老师的看法,认为存在着某种单一的基本物质,事物就是由它构成的。但是,阿那克西曼德不同于泰勒斯,他说,这种基本的物质既不是水,也不是其他任何特殊的元素。水和其他所有特定的东西只是某种更基本的东西的特殊变体或衍生物。他认为,很有可能我们在任... 查看全部[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阿那克西曼德 ]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阿那克西米尼

米利都学派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米尼(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28年),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年轻同伴。他考虑了阿那克西曼德对自然事物的构成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他并不满意。无限制者作为所有事物的来源这一思想是含糊而令人费解的。他可以理解为什么阿那克西曼德要提出这一思想来取代泰勒斯的水是万物... 查看全部[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阿那克西米尼 ]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第一批希腊哲学家关注的是自然;而智者派和苏格拉底则将哲学的关注点转到了对人类的研究。他们不去问"事物的终极原则是什么"等一些关于宇宙的大问题,而是提出一些与道德行为有着更直接关系的问题。哲学由主要关注科学问题转而关注基本的伦理问题,这一转向能在下述事实中得到部分解释:前苏格拉底哲... 查看全部[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

许多雅典人误把苏格拉底看作智者,事实上苏格拉底是智者派最尖锐的批判者之一。苏格拉底之所以被人们混同于智者,部分地是因为他对任何主题的不带感情的分析--智者们也运用了这一技术。然而在苏格拉底与智者派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差异。智者派挖空心思钻牛角尖,以表明对于一个问题的任何一面都可以作出同样好的论证。他... 查看全部[ 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生平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70年出生在雅典。历史上很少有某时某地像此时的雅典这样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天才人物。这个时候,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已经完成了他的几部戏剧杰作。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这两位剧作家此时还是小孩子,他们以后将要创作的伟大悲剧苏格拉底很有可能是到剧场看过的。这时伯里克利还是个年轻小伙,他将会开创一... 查看全部[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生平 ]

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

由于苏格拉底自己没有留下文字作品,究竟哪些哲学思想可以确认是他的,现在还是有争议的。关于他的思想,我们所拥有的最全面丰富的资料来源是柏拉图的《对话集》,他是这些对话中的主角。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这里柏拉图所描绘的是苏格拉底确实教导过的东西,还是在假托苏格拉底的形象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有... 查看全部[ 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的知识理论:思想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确信,得到可靠知识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通过受到规训的对话,这种对话所起的作用就像一名思想的助产士。他称这个方法为辩证法(dialectic),它看来非常简单,实则不然。不管面对什么问题,这方法总是先讨论它的最显而易见的方面。在对话的过程中,交谈的各方将不得不澄清他们的观点,最终的结论将是一个意... 查看全部[ 苏格拉底的知识理论:思想的助产术 ]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

对苏格拉底而言,知识和德性是同一个东西。如果德性与"使灵魂尽可能地善"有关,那么我们首先就有必要知道什么使灵魂善。因此善和知识密切相关。但是苏格拉底对于道德所说的不只于此。他实际上将善与知识等同起来,他说,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德性。通过将知识和德性等同起来,苏格拉底也就认为恶... 查看全部[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 ]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

苏格拉底确信我们最该关心的就是照料我们的灵魂,所以他把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审视他自己的生活和其他雅典人的生活和思想上。当雅典在伯里克利统治下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民主社会时,苏格拉底可以履行他作为一只"牛虻"的使命而没有招致严重的反对。他不留情面地在人们无序的行为之下追寻稳定恒常的... 查看全部[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 ]

柏拉图的生平

柏拉图于公元前428/427年生于雅典,这是伯里克利去世的第二年,这一年苏格拉底大概42岁。雅典文化欣欣向荣,柏拉图的家庭也是雅典的名门望族,他幼时接受的教育包括雅典文化在艺术、政治和哲学各方面的丰富内容。他父亲把自己家族的世系追溯到雅典古代的君王们,并继续往上追溯到波塞冬神。他的母亲珀里克提俄涅是... 查看全部[ 柏拉图的生平 ]

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最有意义的哲学贡献。简言之,理念乃是那些不变的、永恒的、非物质的本质或原型,我们所看见的实际的可见事物仅仅是这些原型的拙劣的摹本。存在着三角形的理念,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三角形都只是这个理念的摹本。关于理念至少可以提出五个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难以精确地给出答案,但在柏拉图各篇对话中所找到... 查看全部[ 理念论 ]

道德哲学

从柏拉图的理念论自然就会推进到他的伦理学说。如果我们有可能被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种现象所欺骗,那么,我们同样有可能被道德领域内的各种现象所欺骗。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知识,它帮助我们区分影子、映像和可见世界中实在的事物。我们也正需要这样一种知识来区分真正好的生活的影子和映像。柏拉图相信,如果我们的知识仅限于可... 查看全部[ 道德哲学 ]

灵魂概念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描述灵魂有三个部分,他称之为理性、精神①和欲望。他这种把灵魂一分为三的概念,是建立在一切人都有过内心困惑和冲突的共同经验上的。当他分析这一冲突的本质时,他发现在一个人身上发生着三种不同的活动。第一,存在着一种对目的或价值的意识,而这是理性的活动。第二,存在着激发行动的驱动力--... 查看全部[ 灵魂概念 ]

恶的原因:无知或遗忘

在灵魂的本性中,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中,我们发现了恶的原因。柏拉图说,灵魂在进入身体之前有一个前世的存在。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灵魂有两大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这个非理性的部分又由两个小部分组成,即精神和欲望。两个大的部分分别有着不同的来源。灵魂的理性部分是由造物主德穆革(Demiurge)创... 查看全部[ 恶的原因:无知或遗忘 ]

政治哲学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政治理论与道德哲学有紧密的联系。在《理想国》中,他说国家的不同等级就像一个人灵魂的不同部分。同样,国家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独有的德和恶与人的不同类型以及他们的德和恶是相类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根据各等级或各部分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其功能,彼此间是否有着适当的关系来分析国家或个人是否... 查看全部[ 政治哲学 ]

政治哲学:巨人般的国家

对柏拉图来说,国家是从个人的本性中发展出来的,因此个人在逻辑上先于国家。柏拉图说,国家是一个自然的机构--之所以是自然的,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本性的结构。国家的起源反映了人们的经济需要,柏拉图说,国家的出现是因为任何个人都不是自足的;我们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的多种需要就要求多种技能来满足,没有哪个... 查看全部[ 政治哲学:巨人般的国家 ]

政治哲学:哲学王

柏拉图相信,能力应该是当权者的资格证明。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具有履行其职能的特别能力。导致国家混乱与导致个人失调的都是同样的情形,即较低级的要素试图篡夺较高级的要素的地位。无论在个人还是在国家中,欲望和肆意妄为都将导致内部的失控状态。在这两个层面上,理性要素都必须处于支配地位。谁应该成为一艘船的船长--... 查看全部[ 政治哲学:哲学王 ]

政治哲学:国家中的德性

柏拉图认为,在一个国家之中能否达到正义要看哲学的要素能否在社会中取得统治地位。他写道:"我不能不称赞道,正确的哲学提供了一个高瞻远瞩的位置,由此我们能够在一切情形中辨别出对社会和个人来说什么才是正义的。"他也相信,"要么那些真心实意并且正确无误地遵从哲学的人获得了政治权... 查看全部[ 政治哲学:国家中的德性 ]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生于色雷斯东北海滨的小城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医生。很有可能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一般科学的兴趣在他幼年时代就得到了培养。在他17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前往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他作为一位学生和学派的一个成员,在那里一直待了20年。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有"博览群... 查看全部[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

形而上学

在他题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阐发了一种他称之为第一哲学的科学。"形而上学"这个术语①的起源不是很清楚,但至少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它部分地表明了这部作品相对于他的其他作品的地位,就是说它是超越于(beyond)或者说后于(after)他的物理... 查看全部[ 形而上学 ]

形而上学:界定形而上学的问题

各门科学力求发现特定种类的事物的第一原则和原因,诸如物体、人体、国家、诗,等等。不同于具体的科学追问"如此这般的某事物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这样?",形而上学与这些科学不同,它追问一个更加一般的问题--每一门科学最终必定也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是任何一个东西,这是什么意... 查看全部[ 形而上学:界定形而上学的问题 ]

形而上学:质料和形式

虽然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质料和形式,但是他说在自然界中我们永远也不能发现无形式的质料或无质料的形式。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是某种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每个事物都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因此实体总是质料与形式的合成物。让我们回忆一下柏拉图的论述,他说,像人本身、桌子本身这样的理念都有一种独立的存在,特殊的事物,比如我... 查看全部[ 形而上学:质料和形式 ]

变化的过程:四因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着的,变化是我们经验的基本事实之一。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变化这个词有很多意思,包括运动、生长、死亡、进化、衰落。这些变化中有一些是自然的,而另外一些则是人工技术的结果。事物总是呈现新的形式;新的生命诞生了,新的雕像造好了。因为变化总是涉及到事物获得新的形式,所... 查看全部[ 变化的过程:四因 ]

变化的过程:不被推动的推动者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不被推动的推动者是自然界中所有变化的最终原因。然而,这一概念与第一推动者并不完全相同,好像运动可以被回溯到一个运动开始的时刻似的。他也没有将不动的推动者理解为后来神学意义上的造物主。亚里士多德从他对潜能与现实的区分得出结论,解释变化或运动如何可能发生的惟一途径,就是假定某种现实的... 查看全部[ 变化的过程:不被推动的推动者 ]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Politics)中就像在《伦理学》(Ethics)中一样强调目的这一要素。就像人一样,国家自然地就被赋予了某种独特的功能。亚里士多德将这两种思想结合了起来,说,"很明显,国家是自然的产物,而人则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人类本性和国家密切相关,所以"... 查看全部[ 政治学 ]

政治学:国家类型

亚里士多德承认,在适当的条件下,一个社会可以把自己组织成三种形态的政体。它们之间最基本的差异是每种政体的统治者的数目。一种政体的统治者数目可以是一个、少数几个或许多个。但是其中每一种政体又都分别可以有一种常态或一种变态。当一种政体运作正常时,它是为了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统治。当政府的统治者只谋求自... 查看全部[ 政治学:国家类型 ]

奥古斯丁的生平

奥古斯丁十分关注自己的个人命运,这为他的哲学活动提供了推动力。从很小时候开始,他就苦于一种道德上的深刻的困扰。这种困扰激发了他内心对智慧和精神上的宁静的毕生追求。354年,他出生在非洲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城。虽然他父亲不是基督徒,但是他母亲莫尼卡却是这个新信仰的虔诚信徒。16岁时,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开... 查看全部[ 奥古斯丁的生平 ]

历史和两座城

奥古斯丁使对上帝的爱成为核心的道德原则。他也通过他的失序的爱的理论来解释恶。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那些爱上帝的人,另一类是那些爱他们自身以及俗世的人。由于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爱,因而也就有两种相反的社会。奥古斯丁把那些爱上帝的人称为"上帝之城",把那些爱自己和爱万物的... 查看全部[ 历史和两座城 ]

阿奎那的生平

阿奎那于1225年出生在那不勒斯附近。他的父亲是阿奎诺(Aquino)的一位伯爵,他希望他的儿子有一天会取得基督教会中的高级职位。因此,阿奎那5岁时就被送到蒙蒂·卡西(Monte Cassino)诺修道院去当修童。在随后的9年中,他在这个属于本尼迪克特教团的修道院中进修他的学业。14岁时,他进入那不... 查看全部[ 阿奎那的生平 ]

哲学与神学

阿奎那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来思考和写作的,他首先是一个神学家。与此同时,在写作他的神学著作时,他又在极大程度上要仰仗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把哲学和神学集合在一起,这并不意味着他混淆这两种学科,正相反,他的观点是,在我们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哲学和神学所起的作用是相互补充的。像他的老师大阿尔伯特一样,阿奎那花费... 查看全部[ 哲学与神学 ]

大陆理性主义

虽然哲学很少以极其突然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方向,但有因为新的关注和新的重心而把自己与刚刚过去的时代清晰地区别开来的时候。这就是17世纪大陆理性主义的情况,它的创立者是笛卡尔,而它的新方案开始了所谓的近代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大陆理性主义者想做的很多事情都已经由中世纪哲学和培根与霍布斯尝试过了。但笛卡尔、斯... 查看全部[ 大陆理性主义 ]

笛卡尔:笛卡尔的生平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年生于托莱。他的父亲约阿西姆·笛卡尔是布里坦的地方议会的议员。自1604年到1612年,幼小的笛卡尔在耶稣会的拉弗来施公学学习,他在那里所受的教育包括数学、逻辑和哲学。在这几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数学的确定性和精密性,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传统哲学,它一律... 查看全部[ 笛卡尔:笛卡尔的生平 ]

笛卡尔:作为方法的怀疑

笛卡尔运用怀疑的方法来为建构我们的知识找到一个绝对可靠的出发点。由于他在自己的规则中宣称我们决不能接受我们能够对之抱有怀疑的任何东西,于是笛卡尔试图怀疑每一件事情。他说,"因为我希望彻底献身于对真理的追求,我认为对于我来说有必要对任何我可以设想有哪怕再小不过的一点理由加以怀疑的东西都当作绝... 查看全部[ 笛卡尔:作为方法的怀疑 ]

笛卡尔:上帝和外部事物的存在

笛卡尔为了超越他自己作为一个思维之物而存在的确定性,又问道,我们如何知道某物是真的?他问:"在一个命题中为了成为真的和可靠的需要什么?"是什么使得命题"我思,故我在"成为可靠的?"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我可以把'凡是我十分清楚和分明地想到的东西全都是... 查看全部[ 笛卡尔:上帝和外部事物的存在 ]

笛卡尔:心灵和身体

笛卡尔现在推翻了他的一切怀疑,并使自己绝对地相信他自己、事物和上帝的存在了。他作出结论说,存在着思维的东西和有广延、有维度的东西。既然一个人既有心灵又有身体,那就还有一个确定身体和心灵如何相互联系的问题等着笛卡尔来回答。笛卡尔思想的全部要旨都在于这种二元论倾向--即在自然中有两种不同种类的实体这一观... 查看全部[ 笛卡尔:心灵和身体 ]

英国经验主义

虽然经验主义学派是以不事张扬的方式出场的,但它还是注定要改变近代哲学的航向和关注点。如果说培根的目的是"一切人类知识的……整体重建"的话,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洛克所定的目标则更为审慎,即 "做一点地基的清理工作,并且扫除一些挡在知识道路上的垃圾。"但在&q... 查看全部[ 英国经验主义 ]

洛克:洛克的生平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生于威灵顿的萨姆塞特,72年后于1704年去世。他是在清教徒的家庭长大的,培养了勤劳的美德和对朴素的爱。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受到全面的古典教育之后,洛克成了一名牛津大学的学生,在那里取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并被委任为高级研究生,继而是道德哲学方面的学监。他一生中... 查看全部[ 洛克:洛克的生平 ]

洛克的道德和政治理论

伦理和法律 洛克把我们有关道德的思想置于推演的知识的范围内。在他看来道德能够具有数学的精密性。他写道:"我大胆地认为道德是能够推演的,正如数学也能够推演一样:因为道德语词所代表的事物的精确的实在本质是人们能够完全地知道的,因而那些事物本身之间的一致或不一致是可以完全地发现出来的。"... 查看全部[ 洛克的道德和政治理论 ]

卢梭:卢梭的生平

当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踏入法国哲人们生气勃勃的思想氛围中时,他所拥有的资历让他看起来在学界将难以立足。然而,尽管卢梭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提出的关于人性的思想却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最后终于胜过了当时那些最伟大的思想家。 卢梭于1712年出生在日内瓦。他出生才... 查看全部[ 卢梭:卢梭的生平 ]

卢梭:社会契约

虽然卢梭把"自然状态"中的自然的人与文明社会中作为公民的人作了比较,但他承认,从前一种情况向后一种情况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他无法予以具体的说明。因而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不是要描述我们是如何脱离自然状态而转变为政治社会成员的过程,而是要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应该遵守政府的法... 查看全部[ 卢梭:社会契约 ]

康德的生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活了80岁,一生都是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度过的。他的父母都不是有钱人,他们受自虔信派熏陶的宗教精神对康德的思想和个人生活产生了终生影响。他在当地的腓特烈学校开始接受教育,这个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个虔信派教徒。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 查看全部[ 康德的生平 ]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通过在心灵与其对象的关系上采用一个新假说取代以往的假说,康德解决了先天综合判断的问题。在他看来,很显然,如果我们如同休谟那样假设心灵在形成它的概念时必定符合它的对象,那么这一问题就是无法解决的。休谟的理论仅仅对我们实际经验到的事物的观念有效,但是这些都是后天的判断。如果我问,"我是如何知道... 查看全部[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

黑格尔:黑格尔的生平

黑格尔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以出色的、体系化的彻底性完成了此前不久还被康德宣称是不可能被完成的事情。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人类心灵是不可能达到对实在全体的理论认识的。而黑格尔则提出了这样一个普遍命题,"凡是合理的都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都是合理的"①,由此得出结论,一切东西都是可... 查看全部[ 黑格尔:黑格尔的生平 ]

黑格尔: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在我们对绝对的知识中达到了顶点。在辩证过程中,对绝对的知识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合题。因为实在是理性(思想、理念),那么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关于绝对的知识实际上是绝对通过人类的有限精神认识到自身。黑格尔在辩证法的最后阶段描述了绝对的自我意识这一环节是如何在人们的精神中发生的。 黑格尔说,我... 查看全部[ 黑格尔:绝对精神 ]

尼采:尼采的生平

尼采逝世于1900年8月25日,终年55岁,留下了光辉的著作,这些著作直到20世纪才产生冲击和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尖锐的对照。他是两任路德教教长的儿子和孙子,但他又是发布"上帝死了"这一断言的人,并且进行了一场"反道德的战斗"。他是在一个完全由女性支配的环境中... 查看全部[ 尼采:尼采的生平 ]

 "上帝死了"

尼采写作哲学著作,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激发起严肃的思想,而不是拿出一本正经的答案来回答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更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不是斯宾诺莎、康德或黑格尔。他没有构造形式上的体系,因为他认为,要构造体系就得假设我们已经有一些自明的真理,然后才能在其上构造体系。他认为,建造体系是不诚实的行为 ,因为诚实的... 查看全部[  "上帝死了" ]

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

尼采认为,美学价值产生于两个原则的融合,这两个原则分别由两个古希腊神祇--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代表。狄俄尼索斯象征动态的生命之流,它不受任何约束和阻碍,不顾一切限制。狄俄尼索斯的崇拜者会陷入迷狂,从而在更广大的生命海洋中失去自我的同一性。另一方面,阿波罗是秩序、节制和形式的象征。如果狄俄尼索斯的态度在... 查看全部[ 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 ]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和遵守规则

"遵守规则"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忙于各种各样的事务,它们需要某些规则。我们常常效仿其他人的行为,比如在我们试图学会一种舞步的时候。我们常常参加典礼,例如毕业典礼,在典礼上我们穿上专门的衣着,和毕业的同学们一起排队行进,并领取一份文凭。类... 查看全部[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和遵守规则 ]

马丁·海德格尔:作为在世的此在

我们已经看到,胡塞尔论证了我们所理解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它们对我们的意识的自我显现其自身的那个样子。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采取了一种类似的方法,试图通过首先理解人来理解一般的存在。"人"的观念有可能产生误导作用,这尤其是因为整个哲学史上,对"人"的定义往往类... 查看全部[ 马丁·海德格尔:作为在世的此在 ]

译者跋

《西方哲学史》第8版的翻译工作是我的导师邓晓芒教授于2007年9月交给我的。翻译进行期间,他也一直在关注和指导,最后又亲自进行了十分严谨的校改。英文第八版是对第七版的补充修订,因此第八版的翻译也是在第七版中译本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形成的。本书原著的优长与缺憾、两个版本的异同、此番译事的甘苦,邓老师在中... 查看全部[ 译者跋 ]

出版后记

美国学者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和詹姆斯·菲泽所著的《西方哲学史》一书自1966年初版以来,在英语世界非常流行,畅销四十余载而不衰,而且多次修订再版。时至2007年,此书参照当代哲学的发展,经过七次修订已出至第八版。 这本《西方哲学史》将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个清晰的展示,很适合作为大学生的西... 查看全部[ 出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