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传记 > 吴敬琏传 > 试读

吴敬琏传[试读]

目录

目录 缘起 第一部分 改良家族 第一章改良主义的基因 第二章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 第三章学经济的年轻人 第四章新星与"批孙" 第五章劳改队生活 第六章顾准之死 第二部分 思想突围 第七章突破口:按劳分配 第八章改革与调整的"两种争论" 第九章东欧来的经验 第十章... 查看全部[ 目录 ]

缘起

缘起 这个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 这一本《吴敬琏传》的"母本",是我对吴敬琏老师的一次长篇口述史专访,时间是在2009年的8月和9月之间。 我提出要为吴敬琏做一个口述史,是在2007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周雪林博士的牵线下,6月的一个下午,我去位于上海浦东的中欧拜访老先生。他... 查看全部[ 缘起 ]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

第二章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 少年吴敬琏,是母亲邓季惺的反对派。 他自幼体弱多病,父亲给他起了个小名叫"长明",祈求他能够"长命"。曾有医生说他活不过一岁,邓季惺心忧如焚。吴竹似出殡时,按当时民俗,子女应披麻戴孝在出殡路上一步一磕头,邓担心儿子吃不消,坚决反对,... 查看全部[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 ]

学经济的年轻人

第三章 学经济的年轻人 1949年4月中旬,在中共香港工委负责人夏衍的安排下,吴敬琏随母亲从香港回到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在香港停留期间,陈铭德、邓季惺和赵超构曾仔细策划如何改组《新民报》,以便在新中国"东山再起",他们曾问夏衍,共产党是否允许私人办报?答复是:当然可以。在解放初期... 查看全部[ 学经济的年轻人 ]

顾准之死

第六章 顾准之死 从明港回北京的火车上,7连2排的负责人找吴敬琏谈话,宣布他还在"被审查",只能待在学部大院里,不得回家。整个学部有69个没有解放的"五·一六反革命分子",他正是其中之一。 这时候,与丈夫分别了近3年的周南表现出了她的勇敢。她找到七连的军宣队政... 查看全部[ 顾准之死 ]

最后的孙冶方

第十章 最后的孙冶方 1979年年底,也就是布鲁斯去协和医院探望孙冶方的那一次,他刚刚动完一个大手术,医生用了将近5个小时的时间,从肝区割下一个用四寸盘子装满的大肿瘤。孙冶方虚弱之极,健康状况十分不乐观。他当时唯一的愿望是,把那本酝酿了十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论》写出来。 他向中科院经济所点名要几个熟... 查看全部[ 最后的孙冶方 ]

为"商品经济"翻案

第十二章 为"商品经济"翻案 风尘仆仆的吴敬琏归国,前脚刚踏进北京的家门,后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马洪就来了。 马洪(1920~2007年)是当代改革史上一个十分传奇的人物。他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早年深得东北局书记高岗的信任,29岁时就出任东北... 查看全部[ 为"商品经济"翻案 ]

"闯关"失败

第十五章 "闯关"失败 后世的学者在研究中国改革史时,常常会一再地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到底在1986年的夏秋之际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中央经济政策的突然转向? "突然转向"的中央政策有两个:一是在2月底、3月初,突然改变了上一年9月召开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决定的从紧... 查看全部[ "闯关"失败 ]

不清晰的"国企改革"

第十九章 不清晰的"国企改革" 2009年8月,行将80岁的吴敬琏在口述史中回顾1993年的那个整体配套改革方案,他评价说,外汇改革最成功,财税改革其次,国有企业改革再次,社会保障改革最无成效。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在早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放权让利的思路。 早在1991年4月和5月,... 查看全部[ 不清晰的"国企改革" ]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

第二十三章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 2000年1月24日,是吴敬琏70岁寿辰。 早在一年前,他的朋辈和弟子们就开始筹划祝贺之事。当时吴敬琏正在匈牙利布达佩斯高等研究院学术访问,他发回电子邮件表示,"大家的心意我是很感激的,但不要搞对我个人的歌功颂德,最好的形式是大家聚在一起,对我们共同的改革事业... 查看全部[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 ]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

第二十九章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举国陷入空前的悲恸之中。 几乎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局势也突然发生了逆转。美国华尔街因次贷风波引爆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欧美消费市场突然疲软萧条,吴敬琏在2004~2006... 查看全部[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 ]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第三十章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吴敬琏的生命只与两个字有关-"救国"。 80年间,他的"救国"主题有过3次转折:20岁前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科学技术迷",信仰的是"科学救国"和"产业救国";35岁前,他相... 查看全部[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

后记

后记 首先我必须要感谢吴敬琏老师,是他给我这个机会,得以完成对他的口述史的记录和整理。 在这本书中,我试图完成多个"任务"。我想描述一个爱国者、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想记录过去60年中,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理论及路线争论。 正如我在书中记述的,在吴敬琏的身上,似乎流淌着... 查看全部[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