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电影 > 我们时代的叙事 > 试读

我们时代的叙事[试读]

独立的电影批评

比起广大看电影的人,做电影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从前,他们在一个系统内部,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都认识,至少是十分面熟。这些人大抵受过电影方面的专业训练,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专业知识,他们互相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运用这个圈子中的行话,也传播着其中的各种佳话。他们衣食无忧,甚至比起旁人还要优越一些,那是因为... 查看全部[ 独立的电影批评 ]

我们时代的精神贫困:两部有关底层的纪录片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底层",主要是一个"经济的"和"物质的"概念,首先是指那些在物质上匮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及经济关系当中,他们属于受损害的弱势群体。不乏有人认为---在这个公正受到侵害的地方,便有可能积聚了更多正义的力量,更多的理想和... 查看全部[ 我们时代的精神贫困:两部有关底层的纪录片 ]

八十年代的精神漏洞或以"艺术"的名义

---两部有关潦倒艺术家的纪录片纪录片工作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面对拍摄对象时,制作者并没有事先预备好一份理解。当他每日打开机器,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也就不可能对这些事情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见解。对他来说,纪录第一,阐释第二。于是便可能出现这样的极端情况---纪录片导演本人并不理解他拍摄到的内容,... 查看全部[ 八十年代的精神漏洞或以"艺术"的名义 ]

一生一世的幸福或痛苦

---2007年山形电影节获奖的两部中国纪录片10月11日从日本山形电影节传来喜讯,中国独立制作的纪录片《和凤鸣》(导演王兵)和《秉爱》(导演冯艳)分别获得国际竞赛单元大奖和亚洲新浪潮小川绅介奖,这是该电影节两个最高的奖项,而王兵则是第二次获得这个奖(2003年因为《铁西区》)。1989年由日本纪录... 查看全部[ 一生一世的幸福或痛苦 ]

社会的归社会,个人的归个人

---两部关于小偷的影片一个众所周知的关于小偷的故事,是法国十九世纪作家雨果讲述的---冉·阿让这位失业工人,因为姐姐家的七个孩子饥饿难耐,打碎了面包店的玻璃,偷了一块面包,于是获刑五年。从雨果的小说诞生之日,人们对于小偷形象的认识有了新的起点。他们不再仅仅被认为是可恶的、品性不端的,而是与同情、不... 查看全部[ 社会的归社会,个人的归个人 ]

道德上的无力或沦丧

---最近两部纪实风格的公映影片一次我请一些可尊敬的朋友观看《颐和园》和一部叫做《MeishiStreet》的纪录片,所用DVD机器不时制造一些小障碍,放映断断续续,弄得秦晖先生用他特有的大嗓门喊了两次:"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我理解他的立场,对于这位以中国社会进步为己任的朋友来... 查看全部[ 道德上的无力或沦丧 ]

宽广的法律和道德秩序

---两部关于大审判的影片《纽伦堡审判》是一部拍摄于1961年的美国影片,导演斯坦利·克莱默,是一位独立制片出身的美国重要导演,另外还拍摄过《推销员之死》、《正午》等,被视为电影中的社会学派,曾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扮演被告律师的演员麦克西米伦·谢尔,因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 查看全部[ 宽广的法律和道德秩序 ]

伦理上的想象力

---两部有关特工的奥斯卡获奖影片2007年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和最佳外语奖《窃听风暴》(又译《别人的生活》)有一个共同之点:都是有关"特工"的。前者是根据香港电影《无间道》改编,内容是人们熟悉的黑白双方的卧底故事;后者是德国三十三岁年轻人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施... 查看全部[ 伦理上的想象力 ]

信心是最重要的

---两部关于大国文明的电视片电视的历史不长。用电视片的形式来展现某些重要的历史过程,尤其是用作重大问题的讨论,如我们曾经熟悉的《河觞》以及不久前播出的《大国崛起》,这种做法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叫做《文明的轨迹》(Civilisation,下简称"轨迹")的电视片,它于1969年由英... 查看全部[ 信心是最重要的 ]

物质生活之外的起点

先从这样一个细节开始。"崛起"与"轨迹"关于十七世纪荷兰的叙述中,同样都谈到了当年阿姆斯特丹作为最早的资本主义城市,如何地富裕富足;并且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个期间的荷兰绘画,那是在西方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甚至同样引用了绘画大师弗美尔(1632-1675)的《... 查看全部[ 物质生活之外的起点 ]

信任与自信

这部长篇电视片伊始,克拉克就与观众讨论了有关文明的概念。文明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繁荣,让人们饱暖之余从事休闲娱乐,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拥有信心(confidence),对于所处社会的信心,对于这个社会中的哲学、法律的信念,对于自身的心智、力量的信心。比如,一座经历了上千年的桥梁,不仅是工艺技术上的胜... 查看全部[ 信任与自信 ]

道德与知性

再来看另外一些交叉的视野,比如关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和美国。任何对于过去历史的讲述,其实都包含了当下的某些立场。 难能可贵的是,在"激情岁月"的这一集中,"崛起"的作者在回顾法国的经验时,突出了法国人看重"思想"的特点,作为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 查看全部[ 道德与知性 ]

霍乱年代的人性:为《色·戒》提供两部投敌者的影片作为参考

以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李安电影《色·戒》,提供了一个投敌者的生活情境,它为人们如此不熟悉,接受起来也如此缺少思想准备。多年前人们在银幕上熟悉的这类人物,通常是脸谱化概念化的。1978年张爱玲在台北《中国时报·人间》上,回应对于小说《色·戒》的批评,曰:"小说写反派人物,是否不应当走进入他们的内... 查看全部[ 霍乱年代的人性:为《色·戒》提供两部投敌者的影片作为参考 ]

机构与制度:三部有关中学的纪录片

最近有一本小书在市面上流传,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因为它看上去是那么单薄,区区100来页,有着一个俗气的封面设计,翻翻内容也不得要领,看看目录:"我们的高三---开学、动员、偷闲、动力、差生、受挫、色彩、坚持、冲刺、花儿、轮回",弄不清楚这是一份关于中学高三年级的"说明书&... 查看全部[ 机构与制度:三部有关中学的纪录片 ]

被羞辱者是危险的:伯格曼在法罗岛上的那些影片

得知伯格曼去世,头脑中浮现出上一回观看伯格曼的情形,那是在2006年11月。因为一系列令人不安的事情,精神上感觉支离破碎。在没有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医生慷慨地给戴上了一顶"忧郁症"的帽子,本人则欣快地加以答应。因为当时的心情是一心一意只看伯格曼,想沉溺在伯格曼的世界里永远不出来。... 查看全部[ 被羞辱者是危险的:伯格曼在法罗岛上的那些影片 ]

自我修复

电影学院文学系年轻老师庄宇新编剧导演的《爱情的牙齿》,可以视为一个富有潜力的开端。 表面上看,这部影片存在一些高低不平的东西,部分原因是叙事上的问题,该给出的交代没有给足,有些地方甚至显得有些拖沓,但至少前四分之一相当地好;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中主人公及其故事,需要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理解。从大... 查看全部[ 自我修复 ]

物质现实的复原

这个说法来自劭牧君先生翻译的克拉考尔那本《电影的本性》一书的副标题。克拉考尔谈到电影这种形式手段对于"物质现实"的偏爱,电影镜头所勘探到的种种"原始材料"的现实,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现实概念之间,正好可以形成对质局面;以眼见为实的"物质现实"... 查看全部[ 物质现实的复原 ]

人性及法制眼光的下调

十部影片中我感到最为遗憾的是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比起《惊蛰》来,这部影片在导演技术、镜头的流畅与表现力方面,更上了一个层次。演员余男的表演也十分到位,经常令人感到真假难辨。但是,一个非常好的制作组合,却摊上了一个疑点重重的剧本。不,仅就叙事技术来说,剧本也是非常不错的,有层次、有张力。问题在... 查看全部[ 人性及法制眼光的下调 ]

泛主旋律倾向

还有一个不得不表达的隐忧是:先头郑洞天老师谈到今年这些影片,在题材方面较之去年有着明显的突破,他用了"老少边穷"这样的提法,(我打电脑时居然发现这是一个现成的术语),即我们观看的影片中涉及有关老年人、青少年、边疆和穷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这显示了制作者在观察当代生活方面眼光的丰富和... 查看全部[ 泛主旋律倾向 ]

行走的主人公

---兼论中国电影中的现代性议题引言 贾樟柯在提到自己的影片《三峡好人》时说道:"两位主人公越过千山万水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就像古代的大侠翻山越岭化解恩仇一样,只不过这故事发生在现代。"其中"古代"与"现代"被轻松地放在了同一个层面上,遥... 查看全部[ 行走的主人公 ]

张艺谋:行走在权力结构的阶梯上

《秋菊打官司》与后来那些行走题材的影片的不一样在于---其中的女主人从来也没有想到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她是为了一件不得已的事情走上漫漫长途。基于多年的城乡隔阂,她基本上没有关于城市的概念,她既不向往也不艳羡。 那个土里土气、身材臃肿的女人跟在板车后面,从人群中涌现出来的时候,怎么也不能将她与《红高粱》... 查看全部[ 张艺谋:行走在权力结构的阶梯上 ]

游园惊梦

2007年以《图雅的婚事》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导演王全安(1965年生),2003年拍过一部影片《惊蛰》,奠定了他在当代电影界的位置,影片的女主人公余男获该年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该片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描绘了一个名叫二妹的年轻女性在城里的经历。 二妹对于城市是向往的,也有着一鳞半爪的知识。年底她的女伴... 查看全部[ 游园惊梦 ]

寻找及发现

寻找的主题在叙事作品中始终占有一个特殊位置。在西方,从"寻找圣杯"的传说开始,"寻宝"、"探秘"始终是叙事作品及电影中的重要母题,主人公们历经艰险、饱经风霜,克服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凡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并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最初的目标,同时也... 查看全部[ 寻找及发现 ]

在路上

论及"在路上"也是视野打开的过程,是人性得到锤炼和生长的过程,当推宁浩(1977年生)的《香火》。2006年因为拍摄了《疯狂的石头》而令人刮目相看的年轻导演宁浩,2003年自费拍摄过一部DV影片,关于乡间一位无名小庙中的和尚,因庙里佛像倒塌而四处奔波寻求修复资金。冰天雪地的乡间道... 查看全部[ 在路上 ]

包容与自由

在这个议题之下,有两部作品出自少数民族导演之手的影片非常有意思。一部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1963年生)2005年完成的影片《静静的嘛尼石》,另一部是蒙族导演宁才(1965年生)2004年完成的影片《季风中的马》,两位年轻导演前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过。万玛此前用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写作小说,这部处女作影... 查看全部[ 包容与自由 ]

本地青年

---第六代之后中国电影中的青年形象概况 我倾向于将中国电影中的"第六代"的划分,确定在以北京电影学院"八五班"学员为主体的范围之内,如同所谓"第五代"主要以电影学院"七八班"的成员为主(如张艺谋、陈凯歌),属于&qu... 查看全部[ 本地青年 ]

以贾樟柯为例

《北京杂种》里有一句台词,至少贯穿了早期"第六代"的作品:"你丫别装逼"。长时间处在一个假大空的"意识形态"之中,这种意识形态按照自己的要求教导年轻人要"纯洁"、"有理想",年轻人作出相应的反叛是十分... 查看全部[ 以贾樟柯为例 ]

坏小子葛优冯小刚的噩梦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如说是葛优的喜剧电影,因为葛优在其中的表演是这种电影最为吸引人的内核,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大腕》、《手机》乃至眼下的《夜宴》,很难说有多少人是为了冯小刚而进了电影院,还是因为葛优这小子。如果不怕被看作在两位长久搭档之间制造裂隙,还可... 查看全部[ 坏小子葛优冯小刚的噩梦 ]

身为群众

迄今人们还是习惯用一个十九世纪的词汇---"小人物"。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社会分化和民主普及,尤其在中国经历了至少在理论上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阶段,那些在权力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远远不是十八世纪的"不幸者"或者十九世纪的"悲惨者",仅仅是... 查看全部[ 身为群众 ]

自我扮装

在《甲方乙方》中,出于客户的要求,除了扮演那位"将军"的"司令",葛优还扮演了"恶霸地主"、"严刑拷打者"不等。曾经是表述中的"严酷事实",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权力游戏"。这也可以... 查看全部[ 自我扮装 ]

恶的扮装者

《不见不散》中葛优与徐帆有过这样的一番对话:徐帆在一次经历考验之后对他说"你是一个好人"。葛优眨巴着眼睛狐疑地打量对方:"不是吧,我也不知道。"显然他并不以好人自居,不轻易当一个好人。这与他"群众身份"有关。既然他铁定心思当一个群众,当一个... 查看全部[ 恶的扮装者 ]

张艺谋电影中的游民意识何为游民

王学泰先生1999年出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①一书,李慎之先生为其作序,称其为"发现另一个中国",即在中国主流社会及主流文化之外,挖掘出一个隐形社会及其文化形态---"游民"与"游民文化"。尽管此前较少为研究家所重视,但是这个视野中的凡举... 查看全部[ 张艺谋电影中的游民意识何为游民 ]

游民与游民的世界

有一种说法是,张艺谋擅长拍摄中国乡土生活影片,而对于城市影像则比较不是得心应手。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不管是《红高粱》还是《菊豆》,这两部奠定张艺谋电影活动的起点和非同寻常位置的影片,都不是关于地道的乡土生活,其中没有任何乡村生活的日常图景或矛盾冲突。这两部影片的男主人公("我爷爷"... 查看全部[ 游民与游民的世界 ]

游民与这个世界

在拍完三部与传统宗法社会有关的电影之后,张艺谋电影将眼光投向了现实。1992年完成的《秋菊打官司》,一洗已往电影中人为的浓郁、华美,而转向平凡和平实的风格。巩俐担任的女主角秋菊挺着大肚子,扮演一个因丈夫挨打而不服、层层上访的农妇,操一口陕西方言,一边吃饭一边用袖子擦嘴巴和鼻子,其天才的表演令许多专家... 查看全部[ 游民与这个世界 ]

游民与世界中的权威

... 查看全部[ 游民与世界中的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