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回忆录 > 曲人鸿爪 > 试读

曲人鸿爪[试读]

目录

前言 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2 代序 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8 第一集 抗战前后的曲人活动 10 一 吴梅 10 二 杜岑 12 三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陈戊双 13 四 吴荫南 14 五 王季烈 15 六 吴逸群 16 七 韦均一 16 第二集 1949-1966:曲人的怀旧与创新... 查看全部[ 目录 ]

前言: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前言 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在充和的沙发上坐定,我一边拿出笔记本、录音机等,一边迫不及待地问道:"您当时才二十四岁,一个年轻人怎么会想到要把各种曲人的书画收藏在这么精美雅致的册子里?而且后来经过战乱,又移民美国,您仍能积年累月,从第一集发展到第二集,最后又有第三集(包括上下两集),是什么... 查看全部[ 前言: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

代序: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代序 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我和张充和女士的曲缘,要从二十八年前说起。 那是1981年的4月间,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刚建成一座仿造苏州网师园的明轩(Astor Court),一切就绪,只等几个星期后向外开放。那年我还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尚未搬至康州来... 查看全部[ 代序: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

吴梅

一 吴梅 1937年春,充和二十四岁。有一天她捧着那本全新的《曲人鸿爪》册页,独自前往吴梅先生(1884-1939)在苏州的家。吴梅先生是充和最钦佩的曲人前辈;他不仅能作曲谱曲、唱曲、吹笛,而且还是著作等身的昆曲教育家。充和一向喊吴梅先生为伯伯,因为她父亲张冀牖是吴梅先生多年的好友,两家的子女一直... 查看全部[ 吴梅 ]

杜岑

二 杜岑 1938年,充和未去昆明前先到成都。(当时充和的二姐允和随光华大学师生逃难到成都,所以充和去成都与她聚合) 自踏上逃难之旅,充和就带上她那本《曲人鸿爪》的书画册。册子封面上的毛笔字直到1938年她抵达成都,才由杜岑先生(号鉴侬)题签。这就是说,当初吴梅先生为充和在苏州题字时(1937年春... 查看全部[ 杜岑 ]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陈戊双

三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陈戊双 周仲眉夫妇一向爱好昆曲,加上家里条件又好(抗战期间,周先生在重庆北碚的中国银行当总经理,在当地拥有风景优美的住宅),故经常在家中举行曲会。尤其是周夫人陈戊双(陈鹂,1904-1999)--即著名女作家陈衡哲的五妹--自幼成长于国学根底深厚的环境中,书画俱佳,自然交接... 查看全部[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陈戊双 ]

吴荫南

四 吴荫南 吴荫南先生是紫云曲社的老社员之一,专演老生。战前他经常和曲社里的朋友们到风景优美的苏州园林内举行同期活动。可惜后来紫云曲社的原址光明阁在抗战期间被炸成废墟,该曲社因而解散。大战以后,吴荫南转而定期参加充和家中的曲会。 1946年中秋,充和家开了一个曲会。在会中,充和就请吴老前辈在《曲人... 查看全部[ 吴荫南 ]

王季烈

五 王季烈 王季烈先生(1873-1952)是著名的订谱专家。他出身苏州仕宦家族,是明代著名文渊阁王鏊大学士(1450-1524)的后裔。1934年退隐前他一直活动于政界,曾在"末代皇帝"溥仪身边任职,但始终不忘振兴曲学。在昆曲方面,王季烈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定了庞大的《集成曲谱》... 查看全部[ 王季烈 ]

吴逸群

六 吴逸群 吴逸群先生(字鹤望),是吴梅先生的侄子,在家族的影响之下,他很早就有很高的昆曲造诣(他专唱小生)。此外,他自幼就擅长书画,且受他自己父亲的影响,很能鉴赏古画,还会刻印。他又长相清秀,在充和心目中,他代表着一种苏州男人的清雅气质。与他的人一样,他的字画也带有清丽淡雅的吴门风格。 1947... 查看全部[ 吴逸群 ]

韦均一

七 韦均一 韦均一女士是充和的继母,她出身书香门第,不仅工书画,也擅昆曲(专唱小生)。她仅年长充和十五岁,两人常在一起练习唱曲、绘画和写字,故相处甚笃,十分和睦。韦女士原为苏州乐益女中的老师,曾经做到该校校长的职务,是一个很有学养的才女。后来在给她丈夫的悼词中,她曾如此咏叹乐益女中: 憩桥设教集群... 查看全部[ 韦均一 ]

胡适

上编 曲人在美国 八 胡适 1956年秋季,胡适先生(1891-1962)在伯克莱的加州大学客座一学期。在那段期间,他常到充和家中写字。充和是每天都不忘习字的人,家中笔墨纸砚一应齐全,胡先生在她家写字自然十分方便。 12月9日那天,胡适先生又照常去充和家里写字,顺便在充和的《曲人鸿爪》书画册挥洒了... 查看全部[ 胡适 ]

项馨吾

九 项馨吾 搬到东岸后,充和最感欣慰的是,又与老曲友项馨吾先生(1898-1983)常在一起唱和了。项先生乃一著名昆曲家,早年曾得俞振飞之父俞粟庐先生指点,先是唱旦角,后转唱官生。他唱法细腻,兼擅吹笛。抗战期间在重庆,项馨吾先生与充和共同发起重庆曲社,两人常同台演出(当时项先生任重庆中央信托局局长... 查看全部[ 项馨吾 ]

蒋复璁

下编 曲人在台湾 十 蒋复璁 蒋复璁先生(1898-1990)是曲学大师吴梅先生的弟子,很早就精通昆曲,会演唱生、旦、净、丑各种角色,他毕生推动曲事,是昆曲界的一名大功臣。同时他也是充和多年的曲友,1940年代两人在重庆时就因唱曲而相识了。 但一般人大多不知蒋先生在曲学方面的贡献。这可能因为他一... 查看全部[ 蒋复璁 ]

郑骞

十一 郑骞 台湾高校的曲学教育乃由郑骞先生(1905-1992)和其他几位大陆迁台的学者们--包括汪经昌(见以下第二八节)和张敬等先生--开始的。从前郑骞先生在北京时,专攻戏曲史,曾与林焘先生(见第三五节)等人参加燕京大学曲社。抵台之后,郑骞遂与张敬女士(她从前是罗常培先生的学生,见以上第六节)一... 查看全部[ 郑骞 ]

毓子山

十二 毓子山 毓子山先生(原名爱新觉罗·毓巙,1925- )是著名昆曲家爱新觉罗·溥侗先生(1877-1950,又名红豆馆主)的儿子。在其父影响下,毓子山先生自幼酷爱昆曲,能唱能作,后又赴日本习画,可谓多才多艺。1949年到台湾之后,他开始参加张元和女士的同期曲会,后又加入蓬瀛曲集的阵营。他经常... 查看全部[ 毓子山 ]

吴子深

十三 吴子深 吴子深先生(1893-1972)是苏州著名画家,擅画山水竹石,并好昆曲,曾与充和一起唱曲。但在曲会中,他通常不唱,只喜欢听。他家为吴中望族,资源甚丰,以建美丽的沧浪亭著称(充和经常在沧浪亭中演唱,故对该亭记忆颇深)。 1949年吴子深先生迁往香港。1965年充和刚抵台湾不久,吴子深先... 查看全部[ 吴子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