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英雄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_东西的故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东西的故事 > 环保英雄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游伟 东西的故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4-02 21:04:40

环保英雄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环保英雄”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游伟
六年前,我妻子参与翻译英国学者卡罗琳•斯蒂尔的著作《食物越多越饥饿》,我帮着校对,得以将这本书好好读了一遍,感触颇多。卡罗琳在这本书中,通过追踪食物如何运送到城市居民的手中这样一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课题,一步步揭示出现代食品生产是如何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平衡,都市如同它的缩影——大型超市,是如何在扩展现代生活的同时,约束了我们的生活。卡罗琳的笔触冷静,却偏偏惹人感叹,尤其是关于垃圾处理的那一章,更是让我想起老家农村的晒场。在我幼小的时候,家家屋前晒场前面都会有桔园,有菜圃,有池塘,而如今这些地方却被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侵占,风景全无。
和大多数惰于行动的人一样,书卷闭上,我的感触止于感触,虽然它也使我养成了对城市垃圾处理的关注,却并没有由此改变我的生活。和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被《时代》周刊誉为“环保英雄”的美国人安妮•雷纳德,仅仅是为了追问“我买的东西从哪里来,用完后又去了哪儿”,居然依照“原料开采、产品制造、分配营销、消费使用、废物处理”的现代生产体系,历经25年,跑遍全球40多个国家,拍摄出“东西的故事”这样一个举世关注的视频动画短片,揭露出这个看似完美的线性系统遗漏的真相:它忽略了人的因素,也忽略了可持续的问题,注定无法无限运用下去。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安妮•雷纳德出版了《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
在这本著作中,安妮•雷纳德指出,“1960年,美国人制造了8800万吨城市固体废弃物——也就是每人每天制造了1.22千克的城市固体废弃物。198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每人每天1.66千克,到了1999 年,当再回收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时,这个数字是2.06千克,只比我们当前的数字低一点。环保局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在2007年制造了2.54亿吨城市固体废弃物,也就是每人每天2.09千克!”这个不断增长的数字,揭示出“人的因素”究竟如何影响了那个看似完美的线性系统:正是由于我们过分地看重经济发展,将它视为创造美好世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所以我们过多地依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从而改变了人类对物品的欲望方式,也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安妮•雷纳德举过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她说自己某天路过音像店,被售价仅仅4.9美元的随身听吸引,就在排队等着交钱买单的时候,她猛然醒悟到一个问题,这种随声听的功能如此齐全,单从生产成本来讲可能就已经逼近4.9美元甚至可能低于这个价格,为什么可以要卖这么便宜,为什么可以卖这么便宜?商家卖“物美价廉”的东西,自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安妮算了一笔账,她发现压低价格貌似是生产技术发展导致成本下降,用更低的价格刺激消费,也实实在在让利消费者,看似双赢,实际却是更多人付出高昂代价的结果。消费者高高兴兴买单的背后,可能是底层销售店员工资的压缩,更可怕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可能意味着原料生产国永久性的环境破坏。美国消费者买走4.9美元的随声听,背后是失去资源的人买单,这样的代价,就为了让一台随声听卖得更便宜,究竟是否值得?
毋庸讳言,作为环保主义者,安妮•雷纳德花了不少笔墨批评“毒物进,毒物出”的生产方式,尤其对从事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更是口诛笔伐,这些内容是否有夸大或者“一叶障目”的嫌疑,尚待考证。但是她对企业,尤其是“大财团”煽动起消费主义的社会风气与生活习惯的批评,确实值得警醒。如果我们生产的99%的电子设备将来6个月后因为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而变成垃圾,我们是不是有点太浪费资源?
在视频中,当然也是在《东西的故事》这本著作中,安妮•雷纳德甚至认为这些“大财团”已经扭曲了人类创设政府是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初衷,这使得她对这些企业的批评听起来颇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味道。她自己辩解到,她并不是不公平地给所有公司扣上邪恶的大帽子,她认为“公司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一间公司只是一个合法的团体而已”,但是她依然认为,“公司的运营方式上的问题让它们变得不那么适合做我们的邻居,就连一起住在地球上都不行”。为此,安妮呼吁政府真正担负起责任,从全球化发展的长远角度约束破坏完自家破坏下家的企业发展行为,她更是呼吁我们作为消费者衡量自身的需求,“用更少的东西打造更好的生活”。
安妮自认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过于理想主义,这点我倒是无法认同,毕竟如果继续这样高消耗地发展下去,我们的子孙将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的局面,那么绿色可持续发展恰好是我们最实用主义的选择。至于她大张旗鼓呼吁消费者放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倒真是过于理想主义,虽然“消费者”已经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标签,消费能力已经衡量人的价值的最高标准之一,但是要让现代人明白用消费(或不消费)来彰显自己的权利,只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让人沮丧的过程。

                                                                                     发表在《中山商报》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